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干预机制探析

2012-11-01

1.更新观念,树立贫困不贫志的信念是大学生心理脱贫的基础

贫困大学生要实现自我心理脱贫,必须更新观念,从认识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必须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而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人生最可宝贵、永不枯竭的财富。贫困大学生现在虽然面临着物质上的贫困,但却已经站到了获取精神财富道路的起点。贫困大学生要十分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学会利用现有条件去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努力消除自卑,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社会生存能力,用知识和能力来丰富和武装自己,以自己能够拥有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丰富而全新的知识和能力为荣,树立起贫困不贫志的信念。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选择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设立贫困学生奖励项目,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通过以上教育措施,指导贫困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让他们最终战胜自我,远离心理贫困。

2.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贫困是前提

我国政府和各高校为保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且取得明显成效。但今后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要进一步探索新的办学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广泛募集社会资金,严格管理,合理分配;推进高等教育改革,逐步建立重视素质教育和以学分制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模式,缓解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压力;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即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人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资助措施,最终实现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

3.建立心理贫困防御机制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关键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树立起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的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以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学会运用歪曲、夸大、否认、升华等方法来减轻或摆脱情绪困扰,从而达到预防心理贫困的目的。

4.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进行干预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重点

高校干预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解决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营造心理咨询氛围,鼓励贫困生积极寻求心理帮助。同时,应该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状、特点采取多种咨询形式,预防和矫治贫困生的心理障碍。二是组织各类贫困生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对这类学生社团要积极鼓励、大力扶持。贫困大学生社团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群体,相互之间不会有歧视和被歧视的嫌疑,还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从而找到一种归属感,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以便重新找回自信。三是积极消除可能导致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的诱因。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纠正部分人群对贫困大学生的种种偏见,摈弃世俗观念;对学生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力度,提倡艰苦奋斗于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就业知识的学习与技能培训;加大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力度,防止出现对贫困大学生的不公平现象等。

总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援助,要从高校教育的整体出发,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有意识地探索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一种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才能从使贫困大学生彻底摆脱贫困的阴影,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秀文 隋丽丽: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6).

[2] 邓志军: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

[J].教育探索,2004(12).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