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该课程教学的体会和见解,为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新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学模式 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重大变革时代,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坚实的知识技能,而且需要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时代为年轻的一代提供了无数自我展现的舞台,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新的压力和挑战。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摇篮,无疑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虽然他们的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许多人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严重者甚至表现出偏激或异常行为。同时,在自身心理、生理发展过程中,内在体验的剧烈变化又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有关资料表明,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据笔者所在高校2006年和2007年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显示,7%的大学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强迫、恐怖、敌对、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情绪困扰和行为偏差。诸多的例子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治疗,将成为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 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也是多层次的,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干预和矫治工作由于多数是以个别咨询或小组咨询的方式进行,常常耗时较多,且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紧缺,这种方式的开展范围明显受限。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是面向大多数或全部的学生的,如果开展得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而且可以减少严重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发生率,使咨询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指导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学校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疑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随着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校逐步有计划、多样化地开展起来,一些有师资条件的师范院校率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学生的热门课程,学生对此抱有很高的期望。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更为恰当还缺乏相关研究,课程的开设在很多学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学校授课教师非专业人员,照本宣科,没有联系实际,无法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固守“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扮演学生人生旅途中的领路人的角色,忽视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定位出现两个误区,要么把心理健康课定位在心理学课的轨道上,要么定位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另外,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虽有诸多版本,但高水平高质量的较少,很难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如果单一选择某一教材并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教授,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面临的局面尴尬,迫切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摸索出相对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1.教学理念的转换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潜能,只要人际环境健康,他就能有效发挥自身的潜能,积极成长。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咨询人员必须具备这样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才能有信心指导来访者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并最终解决自己的困扰。咨询师对来访者是指引者的角色而不是领路人甚至是上帝。“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高宗旨,即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的心理困扰的目的在于使求助者触类旁通,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应用咨询中所学到的新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来合理应对新的问题,从而达到自助的目标。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以指引为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营造平等轻松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学生多数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教师在关键环节上加以指点,促进学生从问题和讨论中领悟,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健全人格的塑造”一课中,先通过“气质量表”的测量让学生对人格有一个感性的接触,并引入对人格类型的思考。之后,教师简单地介绍有关人格的组成、类型和表现。再分组讨论,就每个学生测量所得的气质类型与自己日常表现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家对不同的人格类型有较为形象具体的理解。最后,通过“理想自我自画像”的活动,启发大家对理想中的自我的思考和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如何纠正缺陷、优化个性的方法和途径。下课前,教师再进行总结。对于个别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注,可以参加到该组的活动中,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接纳和关怀,逐渐放下防御心理,真实地表达内心的体验,对那些个性内向的学生而言,这无疑是艰难而重要的一步。因此,课堂集体教学应结合个别关注,才能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实处。
下一篇:逆境中个体成长与复原机制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