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2012-10-31

(1)心理品质的脆弱。

由于上文曾经叙述过的农村教育和家庭的影响等原因,这些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以往的生活模式已经形成了心理定势,心理素质脆弱,只能接受成功和荣誉,而不能经受失败的压力,因而在新的环境里容易受挫折,一旦挫折强度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就会失望自卑,心灰意懒,萎靡不振直至造成轻生、出走等事件的发生。

(2)个性缺陷。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压力和挫折,对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反应模式,这与主体人的个性特征是有直接联系的,农村的孩子大多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过于自卑,过于自尊,或急躁、冲动、或多疑、好钻牛角尖,或有太强的个人欲望或有较高的期望值,或不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是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心理 缺陷。

(3)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成熟和不成熟常常会交迭在一起,农村籍学生尤其明显。这些较集中地反映在他们的内心矛盾中,如,自立与依赖,自尊和自卑,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要求与满足,冲动与压抑等等。当这种远离父母、亲人的农村籍学生长期处于内心矛盾,特别是内在矛盾冲突强度加大时,便会心理失衡,引发一系列的生理疾病和严重的心理疾患,象神经衰弱、癔病(歇斯底里)焦虑、强迫症大都出于这样的原因。

(4)青春期发展的不稳定性。

青春期的大学生是情绪最丰富、最强烈、最复杂、最动荡的时期,他们的情绪富有冲动性,虽然农村籍学生的外在表现没有城市籍学生显得外露,但这种不稳定性也是同样存在的,他们越压抑不外露,越容易失去心理平衡,因而他们的苦闷和烦恼远比城市学生体验得多,这是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乃至精神疾病以及自杀出走的重要原因之一。

3启示

我们要正视农村青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给他们补上青春期心理教育这一课,引导农村大学生在生活中要敢于迎接各种挫折考验,培养坚强的、稳定的人格素质。

我们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的同志要关心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成长和生活,要通过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途径给农村大学生以锻炼和自立的机会。一方面通过勤工助学等实践,可以培养农村大学生自立的意识,也可以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问题,以减轻他们的心理焦虑源,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也能使农村学生熟悉和适应都市生活,学会都市人的语言,学习都市人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适应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大学生。我们相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 “失落”感只是暂时的,它终将会被“融入”、“适应”和“发展”所代替。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