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透视及对策探索

2012-10-30

要坚持大学考试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大学教育不是考试教育,考试只是一种督促学生学习与巩固的手段。大学考试应该不拘泥于笔试、更不能拘泥于书本,而注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文史类课程的考试亟待改革,彻底改变学生的考前“突击思想”,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课要加强考教分离力度,要通过合理、有效、科学的考试制度和考核方式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要发挥师德师风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生逃课、学习没兴趣归根到底是学风问题,由于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教师的言行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德育人,要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学校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三)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教育

1.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引导学生理性考研、考证。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下的逃课行为,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树立正确与积极的就业观念,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正确对待就业机会,也要引导学生获取一些有用的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引导学生理性考研、考证,防止学生盲目追求证书舍本逐末式逃课现象的产生。

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要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去工作,不能再以精英教育时代的传统就业观念来对待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要把大学生定为一个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

2.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要引导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就要进行各种素质准备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要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同时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招聘制度,适当改变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全社会都要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政府应提供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共同面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

(四)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逃课对自身的危害,避免急功近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加强对学生尤其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干预和职场心理辅导。

(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大学生逃课表面上是学生个人的问题,而实质上已是个社会问题。针对大学生逃课原因的多样性,高校应该注重招生、学生培养与就业的系统性,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才能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高校要把就业问题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教育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当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问题,把大学生教育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逃课的问题。

六、结语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因此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都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同时大学扩招人数、规模以及专业设置,也应随着社会市场需求而调整。

大学生的逃课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大学生逃课的多样性,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切实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和吸引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荣辱观,才能减少学生逃课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迟松,林妙娟.大学毕业班学生应激性事件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439-441.?

[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3]魏源.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与干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905-908.?

[4]李瑛.普通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04):28-29.?

[5]Signh R,Green hans JH.The leation between career decision-making strategies and person-job fit:A study of job changer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4(1):198-221.?

[6]盛颂恩.对大学教育质量与教学评估的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5,(Z3):47-48.?

[7]邓萌,石伊林,石丹林.关于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7):68-69.?

[8]阚雅玲.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28):58-59.?

[9]张琼文.高效度过大学时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0-51.?

[10]李双,李国辉.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117-118.?

[11]施章清,孙昕怡.高师学生择业心理归因结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57-60.?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