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的心理学思考

2012-10-30

3 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应避免的社会心理效应

3.1 避免从众效应成为大学生去西部或基层就业的原动力

从众效应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或独特主张。压力是从众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一个群体、团体或集体内,谁作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会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其他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团体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

如果某个大学生因为学校或政府的宣传,或者因为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同学报名去西部就业而加入这个队伍,并非善事。有条件的话,笔者主张有职业指导师介入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决策过程,理性决策才是长久的、经得起检验的决策。

3.2 避免观众效应对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的助力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时,某一行为的当事人往往会认为旁观者会自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这可能是较为重要的虚荣动机。在任何社会情境中,人们害怕被抛弃,总希望被别人喜欢和接受。当我们确实与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更为强烈。当别人在你办公室时,你总认为他或他们可能正在审察你的工作,也许在注意着你的表情、行为。尽管这些个观众也可能与你毫无关系,然而你却可能会料想到他或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你进行评价。关心来自他人的评价,往往会唤起个人的行为内驱力,从而起到了促进行为的“观众效应”。除了这层意思外,个体之间还存在着隐蔽的竞争因素,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由此个体之间自觉或不自觉地展开了竞争。“逞能”行为总是在他人面前出现的,例如举重运动员在观众面前能举起他单独练习时难以举起的重量,自行车运动员在与他人竞赛时的速度要比单独练习时的成绩好。

不少高校的团委、组织部、学生处、招生就业处会在大二、大三等中年级大学生中宣传西部与基层就业的好处,并因此而组织学生报名,一旦有学生报名就大加表扬与奖励,甚至让他们给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作报告,从而使这些报名者成为了观众效应的受害者。在被观看与被注意的情境下,当事人可能会作出并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决定。另一方面,大量利用榜样人物作宣传很可能起到反暗示作用:如果真的是好东西需要如此大肆宣传吗?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3.3 学校与政府多部门推进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中的责任扩散效应

上述“责任扩散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互相扯皮由此而来,因为在处理事件时,各方都有责任;互相推诿也由此而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没错。“黑心食品”为何屡禁不止,因为责任扩散在工商、卫生、质监等众多部门中;假冒伪劣商品为何久“治”难除,原因也是责任扩散,哪个部门去管都有理,不管也有理由。其余诸如机关办事效率不高、劳动纪律松懈、绿化破坏无人管、公物受损没人理、社会公德滑坡等,里面都有“责任扩散效应”的影子在作怪。

在推进和引导大学毕业生西部与基层就业的过程中,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中组部、共青团中央以及各高等学校都负有相应的责任。问题是由于责任扩散效应经常会出现各自为阵、相互推诿的情况。文件出台了一个又一个,鼓励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也不断翻新,可是执行起来却没有力度,使得支援西部开发容易仅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

参考文献

1 苗芊萍.关于大学生西部就业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2 成学真,王超.东业西移对西部就业的效应分析[J].改革与发展,2005(4)

3 关呈俊.关于大学生就业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及其自身和谐发展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5(1)

4 陈璧辉.职业生涯理论述评[J].应用心理学,2003(2)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