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络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可能性

2012-10-29

电子信件比传统的书信更加方便、快捷。传统意义上的书信咨询由于信件往返时间较长,使得求助者不能及时得到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而且还容易丢失及泄密,而电子信件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因此学校可公开校内心理咨询工作者和相关教师的E—mail学生有问题能及时通过邮件与老师联系沟通,收到邮件的相关人员应以负责的态度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利用BBS

BBS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聚集的重要网上空间。因此,利用即时通讯技术提供的方便、快捷的在线聊天环境,可公开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网名和号及聊天时间;要利用好BBS做好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根据BBS中传播方式是匿名的特点,反其道而行之,在一片匿名的虚拟空间中,请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心理学专家和政工专家解决大学生的成长烦恼、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不解的社会问题等等,用权威的正确的主导声音去引导一批人,使他们成熟起来,豁达、理智而富有激情地学习、生活,这样的对话有利于拉近彼此的心理和思想距离。这种非见面的空间中交流少了许多礼节约束和心理思想负担。心理学专家以一般网民身份参加某一话题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以健康的心态、清晰的舆论观点积极引导、影响网民心态。

(3)利用QQ群和泡泡等聊天工具

利用QQ群和泡泡等聊天工具进行网上心理咨询。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和网民都使用QQ群和泡泡等一些聊天工具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高校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QQ群和泡泡,公开专家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工作QQ群和泡泡,通过即时聊天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心理援助。

3.创建一支网络心理咨询的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咨询人才。虽然网络心理咨询实现了一个咨询人员可以同时给多个来访者进行咨询,但是,由于来访者访问量大,他们所发的邮件和所提出的问题在同一时间可能很多,这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专业咨询人员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回复,如果不能及时回复,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降低了来访者对咨询人员的信任度。目前,这支队伍的人才非常缺乏。为此,当务之急是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制度,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培养一支多才多能的新型心理教育队伍。

4.创建网络心理咨询档案

创建网络心理咨询档案,随时监控大学生心理动态,是高校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心理档案主要记录学生心理特点、心理测验结果、个体生活历程、心理咨询记录等内容,应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与心理健康状况。它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更及时地清楚学生的心理变化动态。由于学生心理档案具有隐私性,因此不能在网上随意泄露学生心理档案的个人信息,学生个人心理档案的内容只能由学生自己通过密码登录查阅。

在内容设计上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5]:第一,一般情况。具体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特长等。第二,家庭情况。具体包括家庭成员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经济条件等,旨在了解家庭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三,早期教育情况。主要了解早期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如家庭主要教育者是谁、家庭主要教养方式是什么等。第四,既往病史。主要了解学生生理状况对心理的影响。包括本人是否患过各种疾病和家族成员是否有精神疾病等。第五,各种心理测验及诊断结果。旨在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心理特征。第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综合评定,即对整个心理面貌给予综合评定。

四小结

网络心理咨询的开展促进了高校有关人员去思考高校思想教育的改革,以及如何提高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等问题。其实,坚持心理咨询的教育模式,将心理咨询的方法适当改造后运用到思想教育中,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想教育的方法。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具有很多内在联系,有较好的结合基础,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可极大地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心理咨询已成为提高高校思想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想教育中具

有重要地位,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网络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是可能的以及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萍,方乐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6):122—124.

[2]颜峰.论理工科大学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3,(3):95—97.

[3]朱关明,陈庆.网络:大学生心理保健新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4,(3):86—88.

[4]余欣欣,李阳,覃干超.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初探[J].心理健康教育,2004,(4):47—49.

[5]刘秀伦,魏琼.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析[J].经纪入学报,2006,(1):82—85.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