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探索

2012-10-29

(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是小康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

小康社会建设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我国人口众多,但是“人才”队伍总量相对不足。根据个体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人才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做起,显然,未成年人成为人才培养最有潜力的对象。我国的人才培养有偏重于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倾向性,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开发,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与社会日新月异的环境中,很多高级人才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原因进行了分析,1982年以前主要为传染性疾病,而1982年以后则为精神障碍,同时,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自杀、大学生犯罪;高级人才自杀、高级人才犯罪……调查和现实向我们以往的人才培养策略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人才培养不只是知识和智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养成。

思想道德建设要先行,心理健康是基石。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素质是良好思想道德的心理基础,没有心理健康也就谈不上思想道德。因此,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未成年人是重要组成部分;未成年人的培养,思想道德建设要先行;思想道德建设要保证,心理健康是基本。

(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建设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有四层涵义: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自我和谐。可见,和谐社会的四大关系无一例外的是以人为要素的关系,心理健康是个体正确处理和谐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前提。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心理健康的个体情绪稳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较好的处理人际间的矛盾和纠纷;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正确处理与社会的关系:心理健康的个体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可以在环境的变化中较好的自我调节,以适应新环境,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心理健康的个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的个体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懂得人与自然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主动的创造条件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的个体趋向于自我实现,关注自身健康的发展,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不断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人的全面发展属于哲学范畴的概念,与心理学范畴的人的心理健康在本质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丽珠.儿童心理学纲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3、缪小春.儿童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1(3).

4、初春华,程宝华.维护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社会[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

5、张海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争鸣综述及进一步思辨[J].心理学探新,2001(3).

6、田宏碧,陈家麟.中国大陆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十年的述评[J].心理科学,2003(4).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