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性格对回避现象影响的研究探索

2012-10-29

如前文所示,对回避现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应用语言学范围内,从语言间的差异、从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过程进行分析、解释。本文笔者试图从学习者个体因素入手(individual learner differences),从心理学视角来研究这一现象。具体来说,笔者选择研究学习者性格差异与回避现象关系, 即:内向型学生与外向型学生在回避现象方面是否有显著不同。

4.1 测试对象

实验对象为中南民族大学2005级155名本科生(分别来自计科学院,化材学院,管理学院,生命科学院以及文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41份,其中男生55名,女生86名。

4.2 测试工具

本次测试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和四级成绩(实验进行时学生已考过四级并知道自己的分数);第二部分旨在了解回避现象在学生间的出现情况;第三部分主要测试学生的性格类型。由于没有现成问卷资料可以直接参照,所以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后专门设计第二部分问卷。第三部分则主要借鉴性格测试,并在此基础上稍微改动,使之更符合学生情况。第二、第三部分主要由多个陈述构成,被试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A)完全符合”,“ B) 基本上符合”,“C) 不一定”,“D) 基本上不符合”或“E ) 完全不符合”。回收问卷后,被试信息按照李克特量表来处理,即:A=5分B=4分C=3分 D=2分 E=1分。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为了保证问卷结果真实有效,该问卷在英语课间分发给被试,同时英语教师还提醒学生该测试以不记名方式进行,与被试成绩无关,希望被试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问卷回收后按照李克特量表处理被试信息。由于对性格类型的分类比较复杂,所以处理信息时按照内向型,外向型,和混合型将学生归类。最后,从众多被试中得出19名内向型学生和26名外向型学生(其余学生均为混合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经过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内向型学生在回避现象部分的平均值为4.12284,外向型学生平均值为3.59,均大于3,这表明无论是内向型学生还是外向型学生都出现过回避现象,故而该数据证明了回避现象的普遍性。此外,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P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内向型学生和外向型学生在回避现象上有明显差异。由于内向型学生的平均分高于外向型学生, 所以可以说内向型学生在回避现象上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外向型学生(表1中性格部分学生人数不足141是因为只考虑内向型和外向型学生)。

这个结果并不难解释,因为与内向型学生相比,外向型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都表现的更加乐观自信, 不畏惧困难, 即使犯了错误,他们想得更多的也是如何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不会经常因为错误而进行自责。在这种心理因素下,相对而言,外向型学生就比较少出现回避现象了。

表1. 学习者性格/四级成绩/性别与回避现象关系

本实验也考虑了四级成绩的影响。虽然现在四级实行710分制,但是为了方便起见,还是按惯例以424分为界限,低于424分为不及格, 425-549为及格,550分以上为良好(因为部分问卷无效,导致本实验中没有考虑550分以上的同学)。如表1所示,虽然未及格的同学在回避现象上平均值(3.84078)高于及格同学的平均值(3.766221),可是由于P值为0.386,大于0.05,所以四级不及格同学和四级及格同学在回避现象上也没有明显差异。虽然没有显著差异,可是不及格同学在回避现象的平均分比及格同学平均分高这一点还是符合外语教师的工作经验的,由于学生回避太多,于是错过了学习知识的很多机会,所以英语水平不可能大幅提高.

对于性别因素,本实验中也测量了其影响.如表1所示,男生在回避现象的平均值为3.7939,女生为3.77963,虽然男生的平均值略高于女生,可是由于P值为0.864大于0.05,所以男生和女生在回避现象上没有明显差异。

5 结论

通过本实验,首先可以发现回避现象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本科生中比较普遍, 这就证明对回避现象的研究有一定实际意义。其次,本实验中最重要的结果就是: 内向型学生在回避现象上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外向型学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面对回避现象时则可以更有针对性, 如: 对内向型同学给予更多鼓励,告诉他们学习外语中出现错误是非常正常的, 同时纠正错误时更加耐心, 让内向型学生逐步接受错误并不可怕的事实。

本文中这种从学习者性格出发的研究角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本实验主要是定量研究, 对于回避现象研究是种新的尝试。另一方面, 因为角度新颖,可参考的材料有限, 所以本文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可以相信,该方向的研究将使研究者们更清楚的认识回避现象。

参考文献:

[1] Els, T.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M].London: Edward Arnold.1983

[2]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

[3]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4] Schachter, J. 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 [J].Language Learning.1974,(24)

[5] 黄京尧编著.青年自我心理测验40题[M].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6] 李玉玲,汪 宏.从大学生英语写作看语际影响下的回避现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12)

[7] 阮周林.第二语言学习中回避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 2000,(1)

[8] 孙 璐,刘电芝.第二语言学习中“回避现象”的心理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10)

[9] 周 榕,黎芷明.试论外语学习中的回避现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1)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