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当父母纵容(溺爱)或严厉管束时常不一致时,会明显影响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一个孩子的父亲是溺爱型的,而他的母亲是权威型,母亲对孩子花钱设定了规矩,可父亲却随时给孩子钱花,久而久之,孩子花钱也有一种越轨感,因为他的行为会直接导致父母发生冲突,他常常感到自己毫无价值。“都是我不好,我只会制造麻烦,没有人希望我在他身边,我不值得信任等等。”这样的自我知觉歪曲以后,消极信念会成为惯性,压抑情绪会挫,伤孩子的自尊。
四、依恋缺失的矫正方法
(一)抱孩子新知
抱着不满月的婴儿宝宝,请你将他抱得略紧些,让他紧贴着你,尽情感受触觉的满足。等到他稍大些,在你的怀里东张西望,动来动去的时候,请你略微松开些,别让他感到一定的约束。
当你抱孩子时,请你以柔和的目光注视他的眼睛,让他知道妈妈在关心他,关注他。
当你抱孩子时,请同时给予令他感兴趣的东西:乳汁、轻抚、低语、歌谣……让他知道妈妈了解他。
当你抱孩子时,请别忘了及时发现和解除他的困难——尿湿了、呛着了、寂寞了……让他相信妈妈有能力帮助他,他是安全的。
如果你发现有时并不能做得那样好,请不要责备自己。养育孩子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重要的是,你对此要有所察觉,并向你的丈夫和家人寻求帮助。父母温柔的爱抚,孩子在心理上会产生良好的刺激,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也会变得十分自然协调,能促进脑的发育和智力的提高。父母要以科学态度来认识孩子这种需求,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尽量多和孩子接触,通过感情交流,消除孩子心理上的情感饥饿。用手轻轻抚摸孩子背部、手背、手腕、肩膀,睡觉前在背部摩擦数次。经常抚摸小儿头部,顺着头发由头顶抚摸到前额,大一些的孩子可互相搂抱、嬉戏、玩耍,尽可能满足孩子对皮肤饥饿的要求,满足心理需要。
(二)重视依恋转移
有些孩子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带着安抚物,比如:布娃娃,因此这个安抚物会越来越脏,越来越破,可孩子通常会不让父母清洗它,也不愿换新的。还有的小孩在睡觉时抱着自己的被子或小枕头睡,如果没有了它们,那一觉真不知得等到何时才能睡着。其实孩子对安抚物的依恋也是依恋缺失的一种表现,如果父母试图打破这种依恋,对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父母应一开始就坚持把这样东西放在孩子的房间里,然后定期在晚上孩子睡着以后,偷偷拿走孩子的安抚物,不等它变脏就把它洗净晾干,而不是等安抚物变脏有异味才洗,因为安抚物的气味对许多孩子很重要。另外,父母可以再买一些同样的玩具,尝试相互替换并不使孩子发觉,渐渐地转移了孩子的兴趣。
(三)创造丰富的依恋空间
有研究认为:婴儿偏爱注视人的面孔,婴儿与成人之间的相互凝视明显地带有情感成分。婴儿偏爱能同他们保持目光接触和交流的成人。所以我们提出:“抚育者关爱的眼神是婴儿精神生命成长的太阳”。
3—5个月的婴儿,似乎对周围环境一切都感兴趣。对此,父母要抱他到所喜欢的地方去走走、看看、玩玩,让他感受到你的可亲、可近、可信,让宝宝能得到情感需求上的各种满足,使他的单一集中性依恋转向多角色的分享性依恋,这样做可以增强婴儿依恋的广度和丰富度,为他们的社会性情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研究证明:核心家庭中成长的宝宝和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成长的宝宝对母亲依恋的灵活性有明显的不同。前者单一,后者丰富和灵活,其交往的适应能力也更强些。为此,有不少核心家庭的母亲,为了婴儿情感和人格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常常采用“走亲家”、“走婆家”、“走邻居”等方式,让宝宝拓展人际的交往面。与此同时,还尽可能让宝宝走出家庭小天地,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每天增加户外活动的机会,让宝宝看到绿色的小树,过往的行人,飞驶的车辆,让他们感受到明媚的阳光、春风的吹拂。在家中,年轻父母也要注意家庭环境的布置人色调和各种玩具的提供,使宝宝的依恋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拓展他们的依恋对象,丰富他们的依恋内容,提高他们的依恋水准。
(四)孩子们在意哪些关爱方式?
有人做了一个调查,想发现一个简单的答案:孩子喜欢父母做哪些事,孩子不喜欢父母做哪些事?调查在150名儿童中进行,年龄在4至11岁之间,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从孩子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心声:
我要你们注意我。大多数孩子都希望父母亲和他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多一些。一个4岁的孩子直截了当地说:“我要妈妈和我一块玩儿娃娃,但是她打电话打个不停。”另一个10岁的孩子抱怨说:“我的爸爸总是工作,不工作的时候也是想着工作,不来和我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抱怨父母要做事情太多,对他们注意不够。
需要共同遵守规则。5岁的杰克抱怨说:“我的父母亲定下很多规则,过后就忘记了。”调查中,学龄前儿童和五年级学生都表述了同样的看法。他们知道规矩对他们是有好处的,但是“当我的父母不严格执行规矩的时候,我的破坏活动就会增加。”一位五年级的学生说,“我要求平等,我要求理解。希望父母让我说明情况……”。他们不喜欢简单而不分青红皂白的惩罚。
做出关爱的举动。孩子们需要有形的方式来感受父母对他们的保护与爱护,不单是让他们吃饱、穿好、准时上学校。对孩子来说,就寝前的时候是最脆弱的一刻,孩子们反复地提到要父母来看看他们是否睡熟。一个上幼儿园的女孩说出了其他孩子的心声:“我喜欢我睡觉的时候父母亲走进我的房间轻轻地吻我一下。”
我不喜欢我父母大声叫嚷。所有的孩子都承认,当父母亲频繁地对他们叫嚷时,他们的感觉很不好。一些年幼的孩子感到害怕,“我的爸爸妈妈叫嚷的时候我很怕。”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说:“当我看到父亲的脸涨得通红的时候,我很怕他会暴发心脏病。”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这种怒气具有传染性,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说:“当母亲尖叫时,我感到我也想对着她尖叫。”
我喜欢全家在一起。孩子们喜欢固定的家庭活动,因为他们可以有一种盼望的心态,定期举行活动和活动本身一样地重要。
当孩子们谈到家庭活动时,他们并不是指那种大把花钱的大场合。孩子们流露出他们是多么喜欢那些平常的,反复举行的活动,对一个孩子来说,每星期全家聚在一起,租一部录象带,大家边看边评论一番……。对另一个孩子来说,每星期爸爸从一套冒险系列故事中给他读上一章。当孩子们讲述这些情景时,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脸上读到快乐与放松。
参考文献
<1>王耘、叶忠根、林崇德编.《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陈帼眉著.《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李慧生等著.《我的第一本家教书》.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年8月版
<5>杨冰、王秋虎、时隧营主编.《好习惯,坏习惯》.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6>徐汉林编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年8月版
<7>张义宝著.《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年6月版
<8>杨文译,李雁宁主编.《中国孩子成长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9>舒丹枫主编.《点亮孩子成长的心灯》.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3月版
<10>五维亮主编.《变态心理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11><美>米尔腾伯格尔(Raymond G·Mileehbrger)著,石林等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2004 年7月版
<12> <英>当·库珀,杰西卡·库珀主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2月版
<13>《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