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利用课堂教学心理卫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012-10-24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最明显差异不是智力,而是在于是否有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持久的良好性格品质。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所受教育不同,个性品质、智力也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学中不要搞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对性格内向、腼腆、胆怯的学生要更多的关怀,要理解他们,要多提问,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对个别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要用实例进行自尊、自爱、自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教育,给予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使他们感到教师和集体的温暖,逐步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从而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心理状态,逐步养成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好品质。为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分类推进,对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进行分类指导,以使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和进步。尤其是对后进生,要给予体谅与理解,生活上给予更多的体贴,思想行为上给予更多的尊重,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使他们建立“我能行,不比别人差、我能学会”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

4.支援性原则

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出现听不懂、做不了等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苦闷和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要置身于学生的位置进行反思,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伸出友谊之手,给予支援。对每个回答的学生,无论对与错,都不要挫伤其积极性,要多鼓励,多赞赏。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生活中必然遇到各种波折和困惑,特别是那些家庭教育不良的学生,更加需要友谊,需要得到师爱和温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给予他们以心理支援,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教学中注意发现他们的长处,有针对性地给予各种帮助,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5.预防性原则

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为此,必须在教学中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止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和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大量的、主要的是养成性教育,而改造性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的补救措施。为防止学生不良个性心理品质、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教师应主动设计教育方案和教育方式方法,以使学生养成健康心理品质,把工作做在前头。为防止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中还必须贯彻量力性原则,把学生过重的负担减下来。教师所教内容必须依据教学目标,不要降低目标要求。也不要超出目标要求,所提要求既要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不可达到。当学生经过积极努力,克服困难,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时,就会体验到一种喜悦,产生学习兴趣。为防止学生心理疲劳,教师的教态、站姿、表情以及手势等构成的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讲课时,语调应强弱适度,抑扬顿挫;与学生交流时,目光,表情应充满信任和赞赏;学习时间不宜安排过长,课中间也可以停顿一两分钟,进行休整或放一段轻音乐,调节一下气氛;要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如适宜的温度、湿度、照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疲劳的早期表现,注意恢复他们的心理机能,以防不良心理现象的发生。

6.爱与严格要求结合的原则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和教育手段。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热爱和信任,并把教师作为榜样。教师热爱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感到温暖,有信心。热爱、尊重学生,并非一味的宠惯学生,放松要求,而是要做到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是必不可少的。长期放任自流,松松垮垮,会使学生养成任性、自私自利、不思进取、马马虎虎、无责任心等不良行为习惯,而严格要求学生则能促进学生形成自觉、自律、自尊、自重的品格,从而培养负责精神、进取心和责任感,养成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的好习惯。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偏爱、溺爱,严格但不刻薄、苛求,而是爱严适度,爱严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教育。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原则。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