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西部一乡镇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研究探索

2012-10-23

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式的单一和薄弱,学生对乡村本身的了解有限,多数是一知半解(见表10)。可见,乡村学生有一定乡村记忆的基础,但还有待进一步的澄清和加深,需要系统化和拓展。

表10 学生对乡村情况的了解程度

项目知道知道一点不知道

你知道当地的历史和地理吗15.9%41.1%43.0%

你知道当地比较出名的人和事吗23.8%33.8%42.4%

你知道当地的工厂或各种机构吗16.6%45.7%37.7%

你了解喜庆或丧葬各项活动的意义吗24.5%70.9%4.6%

三、问题与建议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1)乡村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仅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来说,就有乡村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典型人物、事件,社会机构、舆论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优势和特色,农民的品质等等,这些资源是课程资源直接或潜在的形态,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和前提。(2)学生对乡村课程资源是有需求的。从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以及对课程中涉及乡村知识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乡村学生虽然生活在农村,但由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薄弱,他们对乡土知识的了解还比较少,绝大多数都是知道一点或一知半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加深和科学化。学生的需求是乡村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在动力。(3)教师会主动选择有价值的乡村资源。因为他们认为乡村课程资源在实现乡村教育目的和课程教学目标上有独特的功能,并且对其使用后的效果持积极态度。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已有意无意地利用了乡村课程资源,这是目前学校开发利用乡村课程资源的主要形式。教师的主动参与和选择是乡村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条件。

(一)存在的问题

乡村学校开发乡村课程资源是可能的,其几个基本条件已具备,但可能不等于现实,乡村学校开发课程资源还存在以下问题。

1.以“学校”为主体的开发还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目前,乡村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至多还只是教师有意无意的个人行为、零星行为,学校层面有意识的整体开发还没有开始。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开课的限制。目前该镇学校主要按照市统一的教学计划开课,虽然如此,也有部分课程未能开齐、开足,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考试学科上,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二是对课程改革关注较少。由于该镇地处乡村,各方面信息较为闭塞,并且没有进入首批新课程实验,新课程实施的各项准备还不充分,基层干部、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质等问题了解还不多。三是校长还没有从意识层面确立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的开展,还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乡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差,学校主要精力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长关心硬件建设,特别是经费,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校长要用三分之二的精力去“找钱”!二是教师抓升学率和质量。相应地,课程资源开发类的工作则没有更多的精力关照。

2.教师课程意识淡薄。这是乡村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有:一是教师本身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由于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现任教师工作量较大,时间精力都不能保证继续学习的需要,本身水平不高的教师要提高质量也就比较困难。二是教师培训进修的机会少,不能及时了解和获得新观念、新信息,知识结构的更新也比较困难。这些都导致乡村教师课程意识的淡薄。如果没有课程意识,课程活动就只是对课程教材的转移和加工,对课程资源也将置若罔闻。该镇教师抱怨教学条件差,自己在窘迫的现实条件中无能为力,实际上就是对大量课程资源的忽视。另外,即使有一点课程意识,也要看是什么课程意识,把课程看成是教科书,或教学科目、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预期的学习结果等,对课程资源的把握会有很大的不同。

3.已有开发方式单一。目前乡村学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主要集中在课堂渗透和主题活动,以及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日常经验积累等非正式教育途径上,开发方式较为单一。这一方面受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的影响,同时与乡村学校教学条件差、教学方式单一不无关系。

4.学校与社区联系少。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学校是比较封闭的,与乡村的互动很少。首先,就基础教育来说,乡村与学校还仅仅是教育经费的单向流动。其次,从乡村机构和社会人士来说,还没有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意识和行为,更不用说主动支持。第三,对乡村学生家长来说,虽然关心子女的学校教育,但缺乏与学校的积极沟通。第四,从乡村学校本身来说,还没有主动争取乡村支持的意识和行动。致使学校与所在乡村脱离,学校成为乡村社区的“孤岛”,学校与乡村资源不能流通和共享,同时,资源拥有者与学校又缺乏资源开发意识,致使大量资源处于“沉睡”状态,且资源的不足与大量闲置和浪费并存的现象大量存在。

(二)相应建议

针对乡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应建议主要有以下五点。

1.校长要增强课程意识。人们常说一位好校长代表一所好学校。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羊,其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其课程意识直接决定着学校的课程倾向、课程运作、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条件配套等工作。只有增强校长的课程意识,才能从学校层面把握课程取向,也才能谈得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校长增强课程意识除了参加各级培训外,自身还要努力了解课程改革新动向,钻研新课程的实质,把握乡村学校课程发展的基本态势。同时,学校要从多方面开展校本课程研讨活动,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整体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意识。

2.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起配备足够数量的教师外,更多主要靠教师自己的提高和完善。乡村教师要培养敏锐的课程意识和自觉性,要锻炼课程开发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是全新的挑战,教师要努力成为课程开发者,成为研究者。除了珍惜有限的培训进修机会外,教师还应把握有限的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充电,只有执著地追求和不懈地努力,乡村教师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3.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目前乡村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主要受教学方式的影响,要开发有价值的乡村课程资源,除了改革教学方式,并把教学方式和课程资源开发方式有机整合外,还应依据学生需要,从资源与课程的结合点以及学校的现实条件出发,不断创新开发模式,如开发可灵活选用“师本中心”“校本中心”“项目推动”“校际联合”“行政引领”“专家引领”等方式,利用可采取“政策驱动”“典型示范”“分层推进”“课堂渗透”“课程介入”“综合实践”“自主探究”等方式。关键是要根据课程需求、资源实际和现实条件进行合理有效的深度开发,同时同步建构完善的支持配套系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乡村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

4.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这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到位、加大扶持力度,以及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外,关键是学校要开源节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首先应是观念创新,改变过去那种“改善办学条件就是增加硬件项目”的观点,多维度、宽视野地改善学校各方面条件。学校可以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兼顾课程改革。在课程建设上,也从那些成本低、易于开发的视点和环节着手,如对乡村课程资源合理有效的开发,就是“多赢”项目,既能推动课程建设,又能提高学校产出,还能减少办学成本。

5.加强学校与外界特别是所在乡村社区的交流和合作。学校应是开放的系统,不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是其获得信息和能量的基本条件。首先,学校应与不同层次的学校交流,以获取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实现方式;其次,学校应与所在社区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尽量争取社区在物质、舆论、环境等多方面的支持,以改善学校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第三,学校应与其他各类机构、团体和单位广泛接触,尽量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0,(6):7—11.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