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档案内容中,有些涉及学生的隐私,有些涉及到敏感人际关系,有些是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记录,有些甚至会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效应等,这些都不适宜公开。管理机制及相关制度的缺乏使得对于心理档案的客观性、系统性、保密性等原则的保障仅能依靠相关人员的自觉。
(七)心理档案应用主体过于单一
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心理档案充分发挥作用的瓶颈,急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改进。
三、优化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及应用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等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建立并不断强化档案的建立、管理及使用系统化机制。笔者就目前高校心理档案管理及应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档案机制
观念的变革是实践的先导高校的领导应当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此外,凡涉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及人员包括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也都要重视关心心理档案的科学建立及有效应用。
(二)加强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可采用的方式有:1.从现有的心理教育者中选派骨干进修,提升专业知识水平。2. 组织团队去比较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交流。3. 可以到医院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兼职人员,通过网络、电话进行理论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4. 引进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水准的人才。
(三)改进心理档案建档方法
在建立心理档案之前,应聘请专家根据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标准,再由心理教育者根据标准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并设计合理的心理档案内容结构。
由专业人员对资料进行实事求是、科学辩证、客观公正的结果解释,并根据结果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最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首先,由院校领导及相关专家制订《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条例》,使得做任何的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明确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特点、体制,并对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作统一具体的规定。
其次,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应做到组织机构落实。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体制与领导关系,一定要有专门人员负责心理档案的管理工作,根据档案的数量配备适当工作人员,做到人员落实、管理规范、运作有序。
(五)引进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技术,建立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
由心理教育者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研发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
其一,用先进的计算机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也确保了动态更新心理档案。
其二,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传输信息快、交互性强且具有保密性等特点,将心理档案系统的应用范围扩大,丰富心理档案应用的主体对象。
通过系统网站,心理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就心理问题进行指导,甚至可以聘请专家组织网络视频讲座同时为大量的学生服务,遇到个别情况再单独进行网下指导,避免了人员不够、时间紧张的状况的产生,也使得学生不再会不好意思或不敢面对面地进行心理咨询。使得家长可以通过网站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解,并可以就相关问题与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交流,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站对学生做出评价,及时了解班上同学心理变化动态,并结合专业心理教育人员的建议开展工作;任课老师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个体特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实教;学生本人也可以根据同学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评语,对自己的状态作出自我调整。
心理档案的形成、管理、使用和发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各阶段均需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只有各项机制有效运行并不断创新,方可确保心理档案质量和使用价值的提升,方可充分发挥心理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等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以推动高校培养更多心理健康品学兼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光涛,李海红.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及危机干预研究[M].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
[2]王亚明.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M].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
下一篇:关注随班就读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