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教育

2012-10-23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认识和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关键词】心理教育;主体意识;个性;情感;合理需要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造就适应21世纪的优秀人才,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为达到这个目标,高等学校就必须顺应形势需要,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具体到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而言,就是要求我们必须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现实的情况,实施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新的客观事物对大学生的心理也不断产生影响和冲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及时捕捉学生心理变化的新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

一、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责任往往也愈大,从而对自身提出的需求也就愈高。当今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诸多“热点”,在思想上产生飞跃式迷惘,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去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加以科学的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因此,在日常的学生思想工作中,应当注重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大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指引自己的行为,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信念

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性。个性就其心理特征来说一般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是兴趣爱好;第二是气质;第三是能力及天资;第四是性格。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社会环境、后天教育的影响,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个性对人的发展而言极其重要,因为人总是按照个性的本来面目投入社会并从事形式多样的事业。而教育的本质即在于促进人的个性的完美,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需要,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必定要能体现并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则应当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个性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信仰和理想是人的精神需要,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人活着不是单靠事物,还靠支撑起灵魂的信仰。”当代大学生应该站在代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边,自觉维护绝大多数人的长远、根本利益,不断审视自我、控制私念、改造行为、规划未来,经得起挫折和失败,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在任何艰难的历程中不动摇信念。只有我们的学生树立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我们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学生的感受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大学生的情感丰富但又变化不定,他们追求新奇事物,喜欢激动人心的场面,在正确引导下,可以为真理、正义而英勇献身,做出惊天动地的壮烈行为,也可以由于盲目的狂想,感情冲动干一些蠢事。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执行着信号和调节的机能,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我们常说,思想政治工作要进行“灌输”。然而人不是容器,也不是被动接受者,人可以拒绝“灌输”,也可以主动接受“灌输”。能否灌输进去,能接受多少灌输,在教育过程中这和学生在感情上的投入息息相关,如果学生不愿和领导或辅导员老师说心理话,认为说了也不解决问题,心门紧锁,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奏效。因而,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把工作对象当做活生生的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来看待,推心置腹,以诚相待,把工作做到“心坎上”,引起对象的情感共鸣,即“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四、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热情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所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切实了解并认真解决大学生的需要,这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坚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的原则,即要求围绕人的主导需要开展工作,解决问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状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42页)下,合理地满足其正当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解决对象的实际问题。对于暂时无法满足的合理需要,要制订计划,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从需要入手开展工作,就可以使思想工作直接与人的行为动力相联系,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的重要工作,对人的认识也与对其它事物的认识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深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不仅要从情感变化、语言流露、行为表现中进行了解,还要善于洞察和分析大学生思想深层的心理活动,认真地学习心理学,掌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方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蒋晔.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J].崇文教育,2003,(3).

[2]魏小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22).

[3]周晓波.浅谈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心理学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http://www.lnit.edu.cn/jiaoxue/ys/news/view.asp?id=1493.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