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高职生与本科生体育锻炼及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

2012-10-23

高职生和本科生体育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比较根据体育成绩的M±SD将学生分为三组,即较差组、一般组和优良组,考查其心理健康及其各因子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体育成绩组的高职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论高职生还是本科大学生,随着体育成绩的提高,其心理健康得分值都在减少,说明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高。事后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整体的显著性结果主要是由体育成绩优良组与较差组的差异引起的。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体育成绩组的本科生除在敌对性与偏执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心理健康的其他各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成绩的优劣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体育锻炼成绩越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反之,则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说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与漆昌柱和徐培(2003)、方敏和孙影(2005)以及许波等人认为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有一定作用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高职生与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从表5可以看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躯体化外,均比本科大学生的得分要高,说明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除躯体化外)普遍低于本科大学生。在躯体化和敌对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躯体化方面,高职生好于本科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本科生学习的课程多,难度大,培养目标注重理论等综合能力以及很多本科生要参加考研等繁重的学习,导致躯体化水平高于高职生,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操作。在敌对性方面,本科生明显好于高职生。

结论与建议

结论(1)无论高职生还是本科生都普遍重视体育锻炼,他们的体育态度及其各因子都处于中上水平。相比之下,本科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及其各因子普遍高于高职生。(2)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较多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体育锻炼次数较少的大学生,说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大学生体育成绩越好,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反之,则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以通过大学生体育锻炼成绩的优劣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4)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在躯体化因子上,高职生好于本科生。

建议(1)高职生与本科生是两个不同的体育运动群体,高校体育教育应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他们体育活动的态度,使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应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端正对体育的认识和态度,培养体育情感,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同时,应将体育课作为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计划上统筹安排,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重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其乐于参与体育运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此外,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更新体育教学器材,为体育活动内容的创新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3)预防与改善大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艰巨复杂的长期任务。体育不但要使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得到提高,同时也要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钱琴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试与培养[J].心理科学,2004,27(4):990.

[2]王勇慧.综述体育锻炼对心理的影响[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1996,11(6):15.

[3]李海英,曲葆青,刘宇峰.运动与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与不足[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7(4):67-68.

[4]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的类型、强度与时间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117-119.

[5]刘振卿,刘静民,那松长.我国部分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体育锻炼和身体状况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95-96.

[6]方敏,孙影.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00-101.

[7]许波.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3):103-104.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