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自我表现理论概述

2012-10-17

第二,经验表明另一个有用的维度是攻击性的自我表现。例如,一些关于政治家的公众自我表现的研究发现[13],攻击性行为被作为一种自我提升的手段。同样竞争者和第三党为了表现出优越的形象,也试图控制局面,经常使用攻击性自我表现的策略。

其他的研究同样显示,政客们对第三党的贬损可以用以自我提升。采用攻击性的手段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印象或推进自尊,它明显地不同于Tedeschi和Norman(1985)所描述的自信的自我表现。

第三,对一些自我表现行为的观察表明,自我表现的行为和迄今为止文献中所描述的策略并不一致,如否认(denial)、认同(identification)、纠正(remediation)、显示力量(showing strength)、对批评者的资料来源进行批评(criticizing the source of criticism)[14]。

已有的类型描述一个从积极到消极的维度,可以广泛地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行为。而在社会交往方面,积极的行为对消极的行为表示退缩行为和外显行为。与此相似,对交往行为的系统编码,SYMLOG,用向上和向下来评价统治行为和服从行为。所以,自我表现的类型可以放在被动、保守到外显、攻击这个维度上来区分。

第四,一些独立的研究者也观察到相似的自我表现形式,并认为尽可能在统一的分类体系中探讨自我表现的内容。

另一个自我表现的维度涉及到基本的行为意图。在自尊量表上得分高和低者其自我表现的动机不同。高自尊者渴望形成令人满意的印象,而低自尊者更关注不产生消极的印象。这样一个重要的区分自我表现的维度应该包括一个人给人留下好印象而不是坏印象的努力程度。所以,从分类学的角度来看,应根据行为的意图:(a)不给别人留下消极的印象和(b)努力产生积极的印象,来区分自我表现行为。每个维度应根据个人实现目标的积极程度来区分。因此,自我表现可以分成4种类型:

(1)表现良好的形象:自信的自我表现包括积极的而非攻击性形成良好印象的努力。在自信的自我表现过程中,行为者把其表现归因于特定的情境。这样的归因可称作言语的(如:我得数学好)或由相关的行为证明(如:解决复杂的方程)。观察者发现行为者很难伪装,因而其希望线索更为可信。Jones和Pittman[15]认为自信的自我表现包括逢迎、举证和自我提升。同时他们还指出,如威胁、恳求因其并未表现出传达良好印象的试图,所以不被列在自信的自我表现类别之下。

(2)通过贬损别人使自己表现更好:攻击性自我表现是以攻击性行为形成人们所期望的印象。该策略使用者尽管也通过控制或贬损其他人达到目的,但其仅仅是想以人们期望的方式表现自己。

(3)通过避免表现消极的印象使自己不致于在他人心目中形成坏印象:保护性自我表现的目的不是试图形成好印象,而只是尽量避免形成坏印象,破坏已经形成的社会同一性。和防御性自我表现比较,保护性自我表现不是积极改变不为社会所期望的同一性,而是被动的避免消极的印象。包括避免公众的注意、自我暴露最小化、谨慎的自我描述、社会交往最小化、保持沉默、被动而友好的社会交往等。

(4)通过极力避免消极的特征而不使形成坏印象:防御性自我表现是在期望的同一性受到威胁或破坏时使影响最小化的表现类型。包括否认、重构、分离和合理化等。

从上述关于自我表现的分类方法可以看出,已有对自我表现的分类存在着明显的重叠,且涉及的面极窄。所以,关于自我表现的分类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3 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个人要给别人什么样的印象最终取决于他在特定的情境中如何表现自己。他人正是综合个体在衣着、言谈、行为举止等语言的和非言语的信息对他形成判断。由此可见,自我表现是印象管理的重要途径。

3.1 交往对象的特点

个体在不同的人面前的行为表现是不同的。人们的自我表现往往根据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而采取某种相应的对策。如果相互关系中对方比较自高自大,则个人的自我表现也会发生自尊的倾向,表明自己也不落后于对方。这种情况在双方发生矛盾时尤为明显。

格根和维什诺夫让被试描述自己的有关特征[5]。一个月后,再安排这些被试在他人面前描述自己的特征。被试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试的交谈伙伴很自负,而另一组被试面对的谈话者很谦逊。比较被试两次关于自我的描述发现,与夸张自大的对象交谈的被试,其第二组自我描述比一个月前的描述更积极、叙述的优点更多;而在谦逊的对象面前作自我描述的被试与一个月前相比,不但减少了优点的叙述而且强调自己的不足。

这一实验说明,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适当地、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时,往往把其交往的对象作为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