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心理健康与心理病变探索

2012-10-17

从方法论上看,判定心理病变首先要根据心理病变的各种经验事实;其次则需与心理健康的经验事实相比较;其三,心理健康观是判定心理病变的主观参照系;其四是运有恰当的定义揭示心理病的包含着种种差异性的特有共性。上一节,我们提出了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论。以此理论为参照系,进一步提出心理病变的昏乱失衡说:心理病变是在人心理、社会文化、生物等原因作用下形成的昏乱失衡统一的心理 状态。这个定义包含如下六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 第一,心理病变是一种昏乱失衡统一的心理状态。在上一节我们已论述了心理的统一。心理的统一可以是健康的统一,也可以是病变的统一。后一种统一即统一的某种心理疾病。心理病变的统一.又集中地规定于如下两点: 第二,心理病变首先是一种失衡的统一。平衡与失衡是从诸心理要素间的关系态势上来着眼的。心理失衡是心理的诸内在构成要素的关系态势上的失衡。健康的人也会有心理失衡,但经过人自觉的调节,可使其心理恢复平衡统一的状态。心理变态者的失衡则难平复,形成某种失衡的统一,统一为某种心理疾病。病变的失衡首先是从心理的全体上来讲的,任何局部的失衡都会造成整个心理结构态势上的失衡。但具体到每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其失衡又是具体地存在于特定心理范畴内;在失衡的那部分心理要素之外,还有众多未曾失衡的部分。究竟什么是心理要素失衡,还须又具体分析。从心理疾病的具体症状来看,失衡可发生在许多范围内。 其二,意识与意下心理的失衡。

一般说来,意识与意下心理的根本区别在于,意识是自觉的心理意下心理是自主的心理。后者不须人自觉控制而由低级植物性神经中枢按节律自由地展开。意识可通过随意运动感情影响意下心理,但不直接控制意下心理这就是二者平衡统一的状态。某些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某种观念可直接控制意下心理,形成某种躯体症状。如痉挛、阳痿、呕吐、厌食等。此时,通过自我暗示的作用,自觉的意识越过意识功能的界线延伸到常人不能的意下心理功能范畴;形成一种意识越位的意识与意下心理的失衡统一。

其二,意识的失衡。意识是由多系列的意识过程和多种观念统一而成的。从意识全局来看,意识的平衡统一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意识过程行止上的平衡或失调。在平衡状态下,各种意识过程的行止都在“我”的自觉控制之中,即自认为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行止自如,行止有度。在失衡状态下,往往该行不行,该止不止,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意识过程,形成许多强迫性的观念或动作。如强迫洗手、强迫检查门锁、强迫性仪式动作等。二是现实意识与虚幻意识的平衡与失衡。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关于现实对象的意识是大量的,也是占主导地位 的.当以.他也会幻想,也会建构许多虚幻意识。但他了解自己的观念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他绝不会以虚幻意识为根据来处世为人。在病理状态下,患者往往把虚幻意识当成是真实的,并以虚幻意识为基准来统一其现实意识。如有人把自己角色幻想成的虚幻角色(总统、大元帅、地球王、宇宙王等)当成是自己的真实身份。以自居的这种角色为基准来对待生活现实.形成以虚幻意识为主导的虚幻意识与现实意识的统一。统一为某种精神分裂症。三是自我意识与外物意识的平衡与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自我意识与外务意识各有相对独立的存在;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各安其位,各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平衡的统一。在病理状态下,患者往往混淆自我意识与外物意识,把自我当成外物或把外物当成自我,这种失衡的统一,统一为某种独待的癔症。上述失衡是意识全局的失衡。分析地看.又表现为认识的失衡.意向的失衡、认识与意向关系的失衡、情感与诱因的失衡等.下面分述之.

其三,认识的失衡.众所周知.认识有直接认识(感知觉)与间接认识之分。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平衡统一,是认识范畴的健康的表现。但二者也有失衡的状态。认识的失衡又分为三种。一是直接认识(感知)的失衡。在正常状态下.适宜的内外刺激引起人相应感知觉。感知的失衡则在有感知而无相应刺激,或感知与刺激背离。如幻听、幻视、幻嗅、幻触及种种病理性错觉。感知上的失衡就是感觉对象与感知觉的对应性关系上的失衡。这种失衡的统一形成种种幻觉或病理错觉,二是思维的失衡,待别是表现在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上的悖缪。三是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关系上的失衡,如运用语词的抽象概括与相应感知经验的背离。这背离情况下的统一。形成某种虚妄、错误的观念。

其四,意向的失衡。意向是专司人心理和生活行为中定向的意识体系,人们都是以其自我意识的核心、以一定的立场为出发点、以系列的间接追求和直接控制为方向、以种种规范途径和方法共同组成人生活行为的定向体系。在意向体系中,集中表现的生活 行为方向的就是一系列间接追求和直接控制。间接追求是经抽象和形象思维建构起来的观念形态的行为目标;如需要、理想、目的、计划、兴趣等。直接控制是人在生活行为中根据即时的情境对自己肢体和感官的控制。间接追求和直接控制各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意向的平衡首先是间接追求与直接控制的平衡,间接追求技一定方向组织、支配直接控制;直接控制则具体体现着某种间接追求,意向的失衡则有多种表现。一是间接追求的失衡。把理想当成现实者最常见。如文革前某赵姓知识青年自居为赵教授,并在胸前挂上书有“赵教授”的牌子。二是直接控制失衡,即失去恰当的目标。如一患者从背后受到攻击后,不去攻击身后的攻击者,而是攻击他前面的人。三是直接控制与间接追求的失衡。如二战期间,有的士兵为逃避上战场则希望自己瘫痪。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直接控制的肢体运动不会因个人希望瘫痪的观念而真地瘫痪起来。但对某种癔病患者,在瘫痪的自我暗示作用下,瘫痪的观念导致了直接控制系统真的出现了瘫痪。形成了间接追求越位的间接追求与直接控制的失衡统一等。意向的失衡是多种多样的。

其五.认识与意向的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认识与意向是平衡的统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控制与感知的统一;即在正确感知的指示、监视下进行相应的肢体控制,从而统一为准确的系列动作和恰当的行为。但在心理病态状态下,感知和动作可能失衡。如有病理错觉的人把很远的东西看成很近的东西,便动手去拿;二者的失衡统一为不准确的动作和有失误的行为。二是间接认识与间接追求的平衡统一;即以正确的间接认识为根据来规划、决策自己的理想、目的、计划,恰当地决策自己的生活行为。但在病理条件下,其间接认识会发生种种错误,如自居为”地球王”、 某某人要迫害我等。以此为据来决策自己的生活行为,使其间接追求背向其生活现实。二者的失衡统一为系列妄想和悖缪行为。

其六,情感与诱因的失衡。情感是由某种观、感知与心理结构中相应观念相综合形成的情结所诱发的反应与体验统一的心理过程。即时的观感是情感的直接诱因。即时的观念、感知以既有知识结构为据被理解。其价值与既有意向相综合形成某种新观念。这种新观念是诱发情感反映与体验的情结。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诱因(即时的观感)与情感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与人意向一致的事物的观感引起肯定的情感,与人意向背离的事物引起否定的情感等,情感与诱因的平衡统一为一系列合情合理的情感。在病理状态下,诱因与情感往往失去平衡;肯定的诱因引起否定的情感,否定的诱因引起肯定的情感等。二者的失衡统一为一系列悖缪的情感。

其七,记忆的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识记、回忆、认知等记忆环节是平衡统一的。识记时储存下的信息一致,能实现相应的再认。在病理条件下则可能产生识记与回忆、再认的失衡,表现为遗忘症、再认错误、回忆混乱等。识记与回忆、认再的失衡统一为不同的症状。 上面,我们简述了心理失衡的主要情况。心理失衡形成心理不同要素相互关系态势上的混乱,是心理病变的重要规定因素。

第三,心理病态的另一重要规定因素即混乱统一。混乱统一是相对于心理健康状态的自觉统一而言的。 。自觉与混乱都是从心理的总体格局或心理结构上来说的,平衡统一与失调统一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在心理结构方面的规定因素。自觉统一与混乱统一则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在心理功能范围内的规定因素。关于自觉统一,上节已述。混乱统一则是一种变态的统一。所谓混乱即人心理和相应行为上的失控、失误、倒退的功能状态。失控即人失去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恰当、合理的控制,形成一系列悖缪的控制或强迫性控制、强迫性观念。失识即对自己心理与行为以及对相应外部对象失去应有的正确的认识,而形成某种偏执的、错误的认识。倒退即不能积极地塑造自己,而在能力上、人格上后退、昏乱即其观念和行为上失去正常秩序,陷入某种无序状态。失控、失识、倒退、混乱的功能统一为一系列特定的心理疾病症状.这些症状与失衡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失衡是心理结构范畴上的混乱;混乱则是心理功能上的失衡。概括地说,心理病变就是混乱失衡统一的心理状态。

第四,心理病变状态一般是由心理健康状态转化来的。人为什么会发生心理病变呢?关于发生病变的原因,已在心理病变的定义中指出了心理、社会文 化、生物等几方面。这里首先讨论造成心理病变的心理原因。一般说来、心理疾病的心理原因主要是不良的心理追求、偏见、低下的挫折承受力、不良的心理习惯易受暗示性。其一.不良的心理追求是对自己有害的心理追求。如有人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关心自己的健康本身是好事,但一过分,便易出现偏差。一遇不适便怀疑得了某种绝症,夸大、自我恫吓、形成相应焦虑、恐惧,并想方法消除之;从而导致某种神经症。再如钟情幻想,但若沉溺于幻想,到幻想中寻求心理满足而逃避现实。则往往成为某种变态人格的契机。其二,偏见是由于意向上的好恶而规定的扭曲对象的偏颇的认识倾向。人们难免有偏见;但导致心理病变的偏见是笃信躬行的偏见。为了证明自己的偏见,往往挖空心思,努力从自己的观念内或现实中寻找、编造根据。久而久之,导致自己的某种心理病变。其三,低下的挫折耐受力使人经不起挫折,形成对诱因的夸大倾向和逃避行为。其四,不良的心理习惯积累着病变的诱因。其五,易受暗示性导致自我扰乱等。这些心理原因不见得会导致心理疾病,但心理病变往往离不开这些心理原因。

第五,导致心理病变的还有一系列社会文化原因。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是一定社会关系与社会利益的承担者。在长短不等的社会生活钟,通过学习劳动、创造吸收社会文化,按照社会文化的要求组织自己的生活,来建立种种社会关系。人社会生活中,既能建立协调的社会关系,也会形成某种对立的失衡的社会关系。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会承受来自社会的打击、压力。对来自社会上的打击、压力,个人可能合理地加以统一。但若一系列生活事件接踵而来,当社会压力超过人的承受能力时,也可能产生焦虑、恐俱等反应甚至导致病变。总之.社会关系上的失衡、社会压力的超量,是导致心理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六,导致心理病变的还有某种生物的原因。众多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于同病律(前者为25----40% ,后者为5一15%)的调查和其他调查都肯定了 信; 心理疾病与遗传大有关系。其中智力落后和精神病与遗传的关系更大。非遗传的先天原因.如妊娠中毒、胎儿营养不良、出生创伤等,对新生儿的大脑脑及感官均有影响.神经系统和感官解剖结构上的缺陷即是心理结构上的病变,也规定了相应心理过程的病变。此外.或作为原因。或作为结果,神经生化物质的比例与代谢的失调,在心理疾病患者身上也都相伴而行。甚至药物、毒品、不良物理环境筹,也会不同程度地危害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心理病变。

上面.我们分六个方面论述了心理疾病的混乱失调说。此说与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税互相参照,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