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天津市老年健康协会成立会议上了解到,目前老人越来越重视精神养老问题。专家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尤为重要,精神养老已成为老年健康的新话题。当前,人们对老年心理健康的认识有哪些误区?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意义和好办法?老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有关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孤独寂寞常伴渴望精神养老
老人们就想“有人说说话”
记者最近从天津市一些社区和老年活动场所了解到,由于独生子女一代的成家立业以及老年人群体的迅猛增长,多数老人在新的家庭环境中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问题逐渐成为老年人养老的新难题。精神养老,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专家分析指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独生子女一代的成家立业,传统的大家庭正被新型的“核心家庭”所取代,老年人独居、空巢的现象越来越多。子女不在身边,长期的孤独寂寞,使得很多老人患上了抑郁症、焦虑症、失智症等。二是退休以后,老年人一时难以适应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的变化,常常会睹物思旧,留恋过去,多愁善感,产生忧郁心态。三是与子女关系不融洽或是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感情疏远,产生自卑感、孤独感,遇事急躁,易动肝火。四是敏感、多疑,对人有敌视态度,不轻易相信别人,从而影响了老年人人际关系的融洽。
天津市社科院老年问题专家郝麦收教授说,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老年人长期处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下,由于其内分泌、肌肉紧张度等的变化,会导致免疫系统难以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其抵抗力就会下降,疾病也就乘虚而入。为此,在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以后,社会各界应当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多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老年人自己也要注重陶冶情操,开阔胸怀,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
“享清福”带不来真正幸福
想要晚年充实还得有点事做
有许多人认为,“享清福”是老年人最大的幸福。但许多老年人真正到了“享清福”的年龄时,生活却变得百无聊赖,一天天“蔫”了起来。天津市社科院老年问题专家郝麦收教授指出,这正是当前许多人对老年心理健康的一大误区,其实,做到“老有所为”,老年人的生活才真正能充实幸福。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许多老年人由于整日清闲,没什么事做,在心理上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失落感,出现了焦虑、忧郁等问题。相反,那些把退休生活看做是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的人,由于对晚年生活有了新的打算,反而精神愉快、身体健康,获得了较高的幸福感。因此,郝麦收教授建议,老年人一定要有所寄托,自己适当找些事干,哪怕是摆弄花鸟鱼虫、带带孙子、孙女也好,这都对调节自己的心态大有益处。
郝麦收还建议,社会和家庭也应创造条件让老年人有更多丰富的活动可以参加,比如社区和老年组织应多举办一些体育、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有关老年协会等也应多组织一些活动,为老年人多创造调整心态的机会,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子女们更应多回家看看聊聊家常,也可将老人接到自己家中,适当请老人帮忙料理家庭事物等,别让老人无事可做,这些都对改善老年人精神空虚有好处。
不盲目攀比自寻烦恼不养尊处优虚度时光
十条建议帮你享受晚年
记者在连日采访中发现,很多老年人明显感觉自身存在着心理问题,虽然也尝试着去调整,但由于缺乏有关知识,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很盲目。由于缺乏正确的观念,一些老年人懒散度日,或者依赖子女,或者过分关注健康,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烦恼。
天津老年学学会会长王辉对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十条建议:一要有充分的安全感,不悲天悯人惶恐度日。二是善于了解和把握自己,不妄自尊大或自暴自弃,一方面要尊重自己,不要拿自己不当回事,另一方面也要适应社会角色的转移,不要自大狂妄。三是要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不盲目攀比自寻烦恼,平静度日、平淡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四是要与外界环境保持密切接触,不孤芳自赏自我封闭。五是要保持完整与和谐的个性,不要性格孤僻牢骚满腹。六是要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不得过且过无所事事,平时可以参加一些老年大学的学习,保持思维的活跃。七是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离群索居孤陋寡闻。八是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悲、过气,对身体都不好。九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不生搬硬套违背自然。十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不养尊处优虚度时光。
有关专家指出,老年朋友只要按照这十条建议,用心经营自己的老年生活,就一定能有所收获,享受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