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指瑕: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批评话语及其在当代的有效性

2013-01-18

关于文章中的瑕疵.刘勰只是举例说明.列举了六条,周振甫在《文心雕龙今译》中概括为:用词不当、思想错误、违反词语特定用法和感情色彩、比拟不当、注解错误、抄袭。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总结为文义失当之瑕、比拟不类之瑕、字义依稀之瑕(字义模糊)、语音犯忌之瑕、掠人美辞之瑕、注解谬误之瑕,在此基础上,结合《颜氏家训》《匡谬正俗》诸书,黄侃总结了五条文章之瑕:“一日体瑕;二日事瑕;三日语瑕;四日字瑕;五日抄袭之瑕。”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总结出八类:措辞失体、立言违理、用辞伤义、拟人不伦、意义依稀、声音犯忌、为文剽窃、著书谬解。下面,结合以上各家说法和具体的实例,举出几种常见的指瑕类型和方法:

1.文义违理:意义违背常识常理或前后矛盾。难以令人接受。刘勰的《指瑕》中举出了左思文章违背孝道的例子:“左思《七讽》。说孝而不从,反道若斯.余不足观矣”

2.用词不当:指字词本身的意义或感情色彩等与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与感情不相吻合。刘勰举曹植用词不当:“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轻浮’。轻浮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用“永蛰”、“轻浮”来指尊贵的帝王,好像是指昆虫、蝴蝶似的,很不恰当。又如,“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弱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潘岳悲悼内兄,用了“感口泽”,哀伤夭子,用了“心如疑”。“感口泽”本是针对纪念去世的母亲说的,感叹杯子上还留着她的口泽;“心如疑”本是针对去世的父亲或母亲说的,因为怀念,疑心他(她)还没有死。这是词语的特定用法,不能随便乱用。

3。比拟不类:指比拟的主体和比拟的对象不够类似或不具可比性。刘勰《指瑕》说“君子拟人,必于其伦”,就是说君子比拟人。一定要合于常理。“崔瑗之诔李公,比行于黄虞。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与其失也,虽宁僭无滥。然高厚之诗,不类甚矣。”崔瑗的《李公诔》,把李公的德行和黄帝、虞舜相比,向秀的《思旧赋》把嵇康的罪过和李斯相比。虽然这两种比方都同样有差错.与其比得过坏。不如比方得过好:然而.如果像高厚念的诗那样就太不伦不类了。

4、冗杂无章:语言繁杂冗长。不够简洁.没有章法。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之《渔洋诗话》:“杜《八哀诗》最冗杂不成章,亦多哞呓语。而古今称之,不可解也。”又引《居易录》:“杜甫《八哀诗》钝滞冗长,绝少剪裁。”还引《后邮诗话》指瑕《八哀诗》:“如郑虔之类,每篇多芜词累句,或为韵拘,殊欠条鬯,不如《饮中八仙》之警策。盖《八仙歌》每人止三两句,《八哀诗》或累押二三十韵,以此知繁不如简,大手笔亦然。”看来,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他的诗也难免被人指瑕。   5.用典错误:引用典故.并非出于化用或反用之目的,张冠李戴或于事实不符,造成错误引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讲到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说他将葛天氏之歌说成千人唱、万人和,而实际上唱和只有三人(《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以歌八阕。”)陈思王曹植虽然是群才之英。但他相信了相如赋里的说法,在给陈琳的书信中也跟着说“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听者因以蔑韶夏矣。”刘勰指出“滥移葛天。推三成万者,信赋妄书,致斯谬也。”可见,错误用典,不仅造成自己错误。还会累及后人

6、剽窃抄袭:指在写作中有同别人文章一样的或掠取别人文章中美好文辞当作自己的创作孔子说:“恶徼以为知者。”(《论语.阳货》),西汉孔安国注“徼,抄也,抄他人之义以为己有。”东汉仲长统斥之为“奸”(《昌言》),陆机说:“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文赋》)也是说抄袭近于盗窃,必须捐弃。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称郭象看到向秀庄子注有精义卓见,遂窃以为己注所以刘勰说:“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指瑕》)剽窃抄袭他人的文章或言辞.如同偷取别人的宝玉大弓.终究不是自己的。全部抄袭.如同强盗连箱子一起背走.部分盗窃,就像小偷从袋子里摸东西。

三、指瑕批评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指瑕批评时.个人“好尚不同.故是非兀异”,时代社会不同,风尚趣味也不相同,另外还有跨地域的文化差异等因素.都会造成指瑕批评的随意和混乱,因此,在进行指瑕批评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批评要有一个相对的标准。

比如,刘拐认为在比拟时应当同类相比,运用词汇时应注意文辞的使用场合和感情色彩,文义应符合当时社会的常理等等。又如,抄袭和用事之间,就要有一个判别的标准,“借用别人文中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命意,这是借用,是可以的;自己没有命意,把别人的文章.包括命意和事例.都抄下来作为自己的.这便是抄袭了。”其次,还应注意指瑕批评要有益于帮助作者改正毛病或有益于后人借鉴、避免步其后尘.不能“滥下雌黄,轻施抨击”,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刘勰在《指瑕》篇中就提到“近代辞人,率多猜忌。乃至比语求蚩.反音取瑕”的情况,这就属于过渡指瑕.不过刘勰还是提醒人们要注意尽可能避免在语音的谐音和反切方面被人挑毛病刘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