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网络热词“给力”

2013-01-18

首先看一下“给力”一词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任何一种语言都和使用这一语言的特定人群共生同灭,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其完整独立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法是其最为稳定的部分,而词汇是其最为活跃的部分,社会的任何变动,任何新的事物的出现,都会及时反映在词汇上,也就是说,有新事物的产生,就会有新词的出现,这些新词不断进入词汇系统,从而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比如我国早期社会是以狩猎和畜牧业为主的,那么语言中便出现了“黍”、“稻”、“耕”、“矢”、“弓”等等一些词语。五千年的文明史所留下的词语,都是当时历史新事物产生的反映。时至今日,特别是近30年社会的进步发展,出现了大量过去从未有过的词语,如“特区”、“网络”、“按揭”等等。这些新词语的出现说明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不断出现新事物,是充满生气的,而不是死水一潭。语言为人们的交流而存在,词汇紧贴社会生活,第一时间反映社会变化,这就是“给力”一词出现并被大量使用的原因。

但是在这些每年几乎要增加一千多个的新词语中,有些因为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稳固地留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些则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比如我们前几年听到的“巨”、“囧”等词,现在已经相对较少听到了,更早些年,比如文革时期流行的词语,现在几乎都听不到了。所以对于“给力”一词究竟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辞典该不该收入或者新闻报道应不应该使用这一问题,应该取决于人们在多长时间、多广范围里接受它、使用它,而不是通过官方介入、行政干预网络语言传播的做法,尤其是新闻报道禁止使用若干网络语言的做法来人为地保证语言的“纯洁性”。

再次看一下“给力”背后潜藏着的文化创造力问题。“给力”一词因日本搞笑动画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而“一夜窜红”,因此有人认为它是一个日语外来词。但根据调查,“给力”一词的来源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一种是:“给力”一词其实很久以来一直存在于我国的地方方言中。在闽南话、海南话中,“给力”常常是很精彩、很棒的意思。在福建漳州,婴儿学上台阶,抬腿往上迈时,大人会说“给力”,表示用劲、发力。另一种说法是:“给力”其实是一个古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高海波博士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经他考证,“给力”是中国古代官府给官员支付薪酬的一种方式,即以力役的形式向官员支付薪俸。具体而言,就是朝廷根据官员的等级,拨给数量不等的劳役,为官员免费耕种田地或提供家政服务。在刘国新编撰的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政治制度辞典》(1990年版)中,就有“职官给力制度”词条。高博士介绍说,秦汉以来,历代朝廷都制定法律规定,百姓除纳粮外,成年男子必须为朝廷服力役和兵役。服力役的百姓,有“力”、“事力”、“吏力”、“力人”等不同叫法。所以朝廷向官员供给劳役就叫做“给力”。即使在力役制度取消后,朝廷仍然按给力人数,折成钱粮后支付给官员,这笔费用往往超过官员的工资。综合这两种说法证实“给力”不是一个日本外来词。那为什么一部分人会产生误会呢?原因在于中日之间存在着文化落差。在现代化过程中,日本更早将视野投向西方,大量翻译西方著作,这使日本成为近代中国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今天,日本网游、漫画、娱乐等产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原创音乐为例,我们的很多流行歌曲使用的都是日本旋律。这说明,双方在文化创造力上存有差距。日本动漫产业发展蓬勃,而中国动漫市场相对低迷,国产原创乏善可陈,这使得乐于追捧新的词风、话风、文风的年轻一代只能去看日本作品,从而促成了“给力”一词源于日本的说法。而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化传播者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思想文化上的创造力。他们已沦为一些流行词风、话风、文风的传声筒。他们常常忘记创新语言表达的责任,只是把一些已然十分流行的大众语汇、社会语言再传播多次。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闪耀着智慧与文明之光的新思想、新观点,才是国人所欲追寻、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有了这种新思想、新观点,语言的表达就会脱离既定范式,在新的原野上开疆拓土。

最后看一下“给力”一词的用法。“给力”主要是“(提供)支持、帮助”“促进、推动”“对……起作用”“对……有帮助”的意思。如:(1)30万能干什么 草根抗通胀股市楼市谁更“给力”(《新闻晨报》2010年11月29日)(2)这些民间金点子很是给力(《钱江晚报》2010年12月11日)(3)政府如何“给力”义工组织(《南方都市报》11月29日)(4)剑指霸王条款“给力”消费者权益(《工人日报》2010年11月17日)以上是新闻标题中使用的“给力”,具体的表述中使用“给力”的也较为普遍。如:(1)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罗本年度最给力的楼市新闻。(2)今天是一个很给力的日子,因为在离北京1900多公里之外的广州,一场运动盛会就要隆重举行。(3)报告显示,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并不“给力”,甚至在有的方面向发展中国家“卸力”。(4)显然,支持公租房建设,政策还需再“给力”。

可以看出,“给力”一词既可作形容词使用,也可以作动词使用。作形容词使用时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作动词使用时,后边还可以跟宾语。很多人觉得“给力”后跟宾语很别扭。其实,很多貌似不合语法的结构和词语在网络上都很盛行。比如“被××”,该结构中的动词很多都不能跟宾语,如“就业”、“自杀”、“捐款”等,但是网民用“被就业”、“被自杀”、“被捐款”等“不合常规”的结构表达了具体的事件或现象,并且让人一看即明。我们从中似乎可以看到现代汉语语言表达的一个新趋势,即词汇意义不断强化,语法意义开始弱化。如今的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日益成为滋生、传播新词语的平台。某个新词语能否为广大民众接受,既要看该词与语境是否契合,还要看其能否传神、到位地表达其“所指”。所以,那些貌似反“常规语法”的结构如果能丰富我们的语言生活,没有给我们的交际带来不便,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语言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们暂且不要非得去探讨“给力”一词的使用是否准确,也不要急于研究这个流行词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可作为常规词被收进汉语词典等。

参考文献:

[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刘国新.中国政治制度辞典[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

威廉希尔app  语言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