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网络语言中的认知隐喻解读

2013-01-17

(二)认知隐喻的含义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metaphor)视作一种语言现象,视作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泛的思维和认知范畴。换言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2](P5) 简而言之,隐喻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与手段。前者是指传统的“修辞隐喻”,后者即所谓的“认知隐喻”(也称作“概念隐喻”)。本文以后者即当代的认知隐喻或概念隐喻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网络语言及其语体特点进行分析。

(三)认知隐喻与网络语言的关系

网络语言不仅是使用者思维方式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语言背后的认知理据和动因。词汇作为人类交际的语言符号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网络语言词汇的丰富又依赖于隐喻等认知机制和手段。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词语产生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它也是语言得以延伸扩展的重要途径。在网络新词语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把由此产生的词汇看成是隐喻机制作用的结果。

三、网络隐喻:类型与认知特点

本文将从源域(source domain)的角度探讨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隐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特点。根据笔者的研究,我们把网络语言中的认知隐喻大致分为人体隐喻、动物隐喻、建筑隐喻和航海隐喻等四大类。

(一)人体隐喻

隐喻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3](P126)古人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早期人类的一种典型思维特点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即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4](P28-34),这是由人类的认知顺序所决定的。人类最先认识自己周围立体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包括人体本身及其器官。之后, 当认知进入更高级阶段,人类已经熟悉的东西(包括器官)就成了人们认识、体验和描述世界其它事物,尤其是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事物的基础。由此,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便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认知方式和隐喻语言(包括人体隐喻化语言)。[5](P50)这符合人类以自我为认知中心,由近及远、由自我到非自我、由实体到非实体、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在网络语言中,网民们也喜欢使用人体隐喻词。例如,用“皮肤”喻指“界面”(如“QQ皮肤”和“搜狗输入法皮肤”);用“幼齿”喻指年纪小而又不怎么懂事的人;用“养眼”喻指人长得好看。

(二)动物隐喻

人类在长期与动物接触的过程中,对许多动物及其比喻意义往往会出现相互一致的认知或者相似的联想,所以在英汉两种语言里产生了一些相似的以动物为喻体的隐喻。[7](P24)为便于论述,笔者把动物隐喻分为如下三种,即基于形状或外貌相似的动物隐喻、基于特点或属性相似的动物隐喻和谐音类动物隐喻。

网络语言中的动物隐喻主要是基于动物形状或外貌特征的隐喻。例如,作为电脑部件的“鼠标”其形状酷似拖着长尾巴的老鼠;“恐龙”在网络语言中不再是业已绝迹的一种动物,而是用来比喻长相比较丑陋的女生;“孔雀”在网络语言中喻指“城市女孩”,她们是在父母溺爱下长大的娇娇女,从没经历过大风大浪,从小到大生活一帆风顺,内心单纯,崇尚并向往纯真的爱情,看重男人的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网络语言中的另一类动物隐喻是基于动物的特点或属性的隐喻。例如,“臭虫”(bug)是让人类讨厌的昆虫,后来人们把跟电脑有关的故障都称为“臭虫”;“病毒”(virus)的原义是“一种比细菌还要小且能够进入人的身体致使人生病的简单的生物”(《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而在网络语言中则指“一种进入电脑并损害或破坏信息储存的程序”;“爬虫”在网络语言中指不会使用网络、反应速度比较慢的人;“犬科”在网络语言中喻指喜欢追逐论坛里的女性的男性网民,他们尤其擅长死缠烂打。

此外,当代网民还喜欢使用谐音类的动物隐喻,以营造幽默的表达效果。例如,“大虾”是“大侠”的谐音字,喻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民,或者在某一方面(如电脑技术或写文章的水平)特别突出,一般是人缘声誉较好的人;“驴友”是“旅友”的谐音,喻指喜欢旅游的朋友,一般泛指背包一族;与“新闻联播”谐音的网络语“新蚊连啵”,喻指遭到无数蚊子的袭击,视之或听之都会让人忍俊不禁。

(三)建筑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