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找优法

2013-01-15

1、目标性原则,当学生有问题时我们找优,就要有目的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言行,并能及时的改正。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先生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先生没有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

接着,陶行知先生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校长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陶行知校长说:“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完了吧。”

2、可塑性原则,不管是自己找优或是他人找优,我们用到的必须是有发展潜力的优点,才能带动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从而遏制不良习性的产生。

找优法的技巧

1、换位找。换位找就是换位思考,就是调换位置来思考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名言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要“换位”思考。所以,班主任要使自己具备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的能力。学会用“移情”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黄金分割”点,从而客观认识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学会变成小孩子才能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有时宽容绝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之下,能换位思考,对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予反思的充分时间,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使他们最终改正错误。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就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因素、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从心理上、思想上完全扮成学生角色,和学生一道去开创新局面,去感受新的心理特征和个性行为。

2、亮点找。现在的学生比较难管是许多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心声,其实他们都有一些优点,学生往往习惯于被表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多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巧妙的表扬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独特找。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就要找学生的独特优势,用独特优势来覆盖缺点。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凯特说的:“要让别人真正喜欢你,就要让自己培养喜欢自己的特质。”

找优法的作用

1、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优越感、会理解他人,让学生拥有一个宽容、博爱的胸怀。

2、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心理,帮助学生走出忧郁的阴影。

3、让学生在激励中快乐成长,克服嫉妒心理,抑制学生的攀比心理,克服交往障碍,学会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4、培养学生乐观、豁达、耐心、富有同情心的思想情操。

找优法所需的援助

学生在自然中成长、在社会中成长、在学校中成长、在家庭中成长,教师的工作需要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与配合,青少年成长环境中的相关人员也应该相互沟通、观点一致。全国优秀班主任“宏志妈妈”高金英老师有过这样一个教育实践:有一个学生调皮,她把家长请到学校与家长交流,说你跟我唱一出戏,我不要这个学生了,我要开除他,你使劲求我,见机行事。学生来了,老师说了,家长不停的哀求,一把鼻涕一把泪,好说歹说,这时站在旁边的学生扑通跪下,说:“老师、妈妈,我错了,请原谅我。”老师、妈妈收场,三人分析了问题、解决了问题。从此,这位学生大改观,后来考上北京某重点大学。此例说明家校配合是教育子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必需的家庭援助。

找优法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