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满园春色里透视《闲意》

2013-01-15

 【编者按】: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语言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析满园春色里透视《闲意》

南宋末“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七绝《游园不值》,历代人们口耳相传,妇孺皆知。

应嫌屐齿印苍苔,

小叩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种行文风格,用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的文字,把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情景交融,极富画意。

中国诗讲究画意。这首诗研读犹如嚼枚橄榄,品味无尽。诗中描绘了一个场景:去朋友家游园看花,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这种诗景看似普通,而一下折画面涵味无穷:正当诗人惆怅而郁闷时,一枝杏花露在墙头,给人想象出满园的春色。尽管说园门关得紧,可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作者叶绍翁不简单,《宋元学案》,“号靖逸,龙泉人,其学出于水心(叶适),而西山真氏与之最厚,尝著《四朝闻见录》。”《四库全书总目》 “绍翁与真德秀遊,故其学一以朱子为宗。”叶绍翁在理学上,受到了大理学家真德秀(西山)的重大影响。而这首小诗讨论的正是“尊德性”的醇之又醇的“存养”之学。诗人用形象的艺术语言,把这个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十分深刻地阐述出来了。它之所以流行开来,固然由于它的艺术性,令人作种种遐想;更为重要的是,南宋之后,历代以来,宋儒理学为历代官方所推行而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首诗易于为这种社会和它的读书士子所喜爱而加以推广,以致流行开来。

叶绍翁是尊崇永嘉“四灵”的“江湖派”诗人,“独喜贾岛,姚合之诗,……‘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唐宗。”这倒使我想起贾岛那首有名小诗《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从标题来看,无独有偶,一个是“不值”,一个是“不遇”;只是两人所写的隐者不同:一个是闭门不出在家居养的读书士子,一个是藏于深山白云之中的药师。这是由于两位诗人所居时代不同,崇尚的不同。贾岛以高山白云来烘托药师的高尚情操。叶诗以柴扉不开,春色满园,红杏出墙,把园主那种“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正”理学家的精神面貌,十分具体而鲜明地展现出来。

诗人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更不谈观赏园内的春花。幽默风趣的是,诗人把理由归咎为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了一个好的铺垫。

所有读诗人都喜欢后两句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奇特构思,把“春色”和“红杏”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人们无限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喻示着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由扫兴到得兴,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这种精神奇遇的,成就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