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三国演义》中蜀汉二主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

2013-01-15

但实际上刘禅又是非常爱戴诸葛亮的。他唤诸葛亮“相父”绝不是口是心非,他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他幼年丧父,作为孩子所需的关怀与教导大多数是丞相给他的,他虽然处于政治权力的中心,是众望所归的对象、三国争霸的目标,但他得以平平安安地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全赖丞相的庇护。

当然,也正由于丞相的无微不至和事必躬亲,刘禅的治国才能没能得到及时充分的锻炼。“宝剑锋从磨砺出”,不经受些挫折,怎会有傲然的品格、顽强的意志和丰富的处世经验。正如现代家庭中被溺爱的孩子无法有健全的人格一样,武侯把后主所必须学会处理的问题也一并包办了,久而久之后主就什么都不会做,对他过于依赖,如此一来武侯百年之后后主难以独当一面是必然的。

不过,刘禅确实是非常尊敬武侯的,武侯死后他也非常怀念他,九年后他将诸葛亮之子招为驸马,加以重用。而且还下诏为武侯立庙于沔阳,也就是今陕西汉中定军山,诸葛墓所在地,可见他是真心诚意地爱武侯。沈伯俊先生认为:“比之许多薄情寡义,功臣一死(甚至还没死)便翻脸不认人的统治者,这也是非常难得的。”{21}

而事实也证明武侯一家没有辜负两代君主的厚望,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在领兵抵抗魏军(司马氏)侵犯的过程中都战死绵竹(第一百十七回)。祖孙三代都为蜀汉奉献出了生命,真是满门忠烈。

我觉得刘禅对诸葛亮的爱戴还体现在他对待姜维的态度上。姜维是诸葛亮选定的北伐事业的继承人,对于这位威信不够、资历尚浅又是从敌营投奔来的将领,刘禅还是遵武侯的遗嘱封他为大将军,并力排众议支持姜维屡屡发兵北伐。虽然他也曾像对待武侯那样因为轻信谗言把姜维召回过几次,但他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除假降钟会的一次不算,姜维共伐了八次中原,整整八次却一无所获,姜维自己确实也有很大的责任,刘禅对姜维确实是不错的。他之所以器重姜维、宽容姜维,是因为他知道姜维继承的是武侯的事业,他是那样爱戴武侯,所以也移情到了姜维身上,对姜维寄寓厚望,任他屡战屡败,也同意他屡败屡战,那是因为武侯的缘故,他相信姜维定能完成武侯未了的心愿。

《三国演义》中蜀汉二主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觉得可以用“微妙”一词来概括。或许蜀汉二主在与诸葛亮的“鱼水”深情中还夹杂着猜忌与防备,但诸葛亮对蜀汉二主绝对是忠贞不贰的,这也是诸葛亮能万古流芳的根本原因。我觉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形象之所以能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最重要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徐庶语,第三十六回){22},而在于他的“忠”,惟有精神和人格才是最打动人的。

有人说诸葛亮的忠是“愚忠”,但我不这么认为。沈伯俊先生在《诸葛亮是“愚忠”吗?》一文中认为,诸葛亮对国君的态度不是个人盲目、毫无原则、毫无主见地逆来顺受,而是以“帝王师”的身份,忠于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在他报刘备知遇之恩的心愿中更有兴复汉室、拯救黎庶、重新统一国家的宏图大志,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应该与对国君个人的盲从区分开来;而对于刘备、刘禅父子,诸葛亮总是直抒己见,如二主有言行不当之处,他总是或正色批评,或直言劝谏,毫无“愚忠”者的猥琐和卑微,因此“愚忠”二字是扣不到诸葛亮头上的{23}。我非常赞成沈先生的观点。

注释:

①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526-527页.

②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50页.

③李殿元,李绍先著.《三国演义》悬案解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64页.

④李厚基,林骅著.《三国演义》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65页.

⑤曹学伟.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56页.

⑥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569页.

⑦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38页.

⑧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42-243页.

⑨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43页.

⑩许蓉生.蜀汉政权重要官员的地域构成及变化——兼议诸葛亮的“贵和”精神.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12期,第323页.

{11}{12}许蓉生.蜀汉政权重要官员的地域构成及变化——兼议诸葛亮的“贵和”精神.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12期,第324页.

{13}李殿元,李绍先著.《三国演义》悬案解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65页.

{14}{15}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526页.

{16}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569页.

{17}李殿元,李绍先著.《三国演义》悬案解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65页.

{18}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604页.

{19}苏斌,郭爽编.杜甫诗全集.海南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50页.

{20}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43页.

{21}沈伯俊.诸葛亮是“愚忠”吗.语文知识,2007年,第1期,第14-15页.

{22}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32页.

{23}沈伯俊.诸葛亮是“愚忠”吗.语文知识,2007年,第1期,第14-15页.

参考文献:

论文

[1]曹学伟.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2]许蓉生.蜀汉政权重要官员的地域构成及变化——兼议诸葛亮的“贵和”精神.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6卷,第12期.

[3]沈伯俊.诸葛亮是“愚忠”吗.语文知识,2007年,第1期.

著作

[1]沈伯俊,谭良啸编著.《三国演义》大辞典.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1版.

[2]李殿元,李绍先著.《三国演义》悬案解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3]李厚基,林骅著.《三国演义》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4]苏斌,郭爽编.杜甫诗全集.海南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威廉希尔app  语言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