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自我超越的心路历程

2013-01-14

 【编者按】: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语言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议自我超越的心路历程

摘要:结合小说《追风筝的人》的故事情节,运用阿德勒的“自卑感”理论进行精神分析批评,探讨小说主人公阿米尔身上存在的“自卑感”,及其对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塑造主人公阿米尔的形象和影响这部作品的文学接受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自我超越;《追风筝的人》;自卑感;阿米尔;阿德勒

一、阿德勒的“自卑感”理论

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被称为“个体心理学之父”,他创立了影响深远的个体心理学派。其中关于“自卑感”的理论作为个体心理学派理论的基础,对心理学和文学批评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阿德勒“自卑感”理论的诞生

阿尔弗莱德·阿德勒,奥地利人。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家境较为殷实的犹太商人之家。自幼阿德勒的身体就十分羸弱,并且由于患有软骨病导致驼背。与他相貌英俊、身材挺拔的哥哥相比,阿德勒感到沮丧和自惭形秽。五岁时因肺炎几乎丧命,但他坚强的活了下来。上学后,因数学差受到老师的歧视,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优等生。他曾是弗洛伊德的亲密朋友,后因为观点上的分歧,两人分道扬镳,遭到弗洛伊德的压制和排斥。但阿德勒仍然矢志不渝的坚持自己的研究道路。他事业起步不久,一战爆发。他不得不中断研究,到军中服役,救死扶伤。战争结束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他昔日的追随者和伙伴却因观点不合弃他而去,几乎动摇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但是阿德勒依靠自己的顽强意志渡过了难关,最终将其创立的“个体心理学”发扬光大。可见,阿德勒的一生是由自卑到勇敢超越自卑的历程,正是这些切身的深刻感受,使得他对个体心理现象和自卑感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阿德勒的一生可以说是命途多舛的一生,但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使他获得了创立个体心理学派和探索出“自卑感”理论的契机。

1907年,阿德勒发表题为《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阿德勒首次引入了“自卑感”概念。到1910年前后,阿德勒的思想进一步成熟,先后发表了许多关于自卑感的文章,进一步完善了“自卑感”的概念。

2.“自卑感”理论的内涵

“自卑感”作为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和深刻内涵。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指:“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感’。”[1]“它不仅指人生理上的缺陷,也包括了人面对现实的社会和生活产生的种种不完满和不理想感中产生的自卑感。”[1]阿德勒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人都可能遭到“自卑感”的冲击,它是人正视现实的一种理性的自我反省的心态。

阿德勒认为,由对待“自卑感”的两种态度,会产生两方面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种“自卑感”,就会引发两种消极心理现象的发生,即“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另一方面,如果能够正视“自卑感”,“承认现状的不足、获取进步的动力,不断地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才能在这种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的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1]

二、阿米尔的“自卑感”及其在全书中的作用

《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自卑感”的人,而阿米尔在不同时间和环境背景下对“自卑感”的不同态度,使得他不同时期的人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样子。

1.阿米尔“自卑感”的产生

如上所说,“自卑感”产生于一种对现状的不完满的认识。阿米尔的这种“自卑感”的产生具有较为复杂的原因:

从小缺少母爱的阿米尔时常感到无助和缺乏安全感。阿米尔的父亲在当时的阿富汗是英雄一样的人物。可是,阿米尔不仅在体力上十分平庸,而且生性软弱胆小,只喜欢看书和摆弄文字。这让他的父亲十分失望。身体和个性上的不足,以及与他崇敬的父亲的巨大差距,使阿米尔从小就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下。

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儿子,从小与阿米尔一起长大。相比软弱的阿米尔,哈桑虽然是个仆人,但是却更加坚强勇敢。每当看到自己的父亲因为看到勇敢、强壮、有活力的哈桑而面露微笑的时候;每当看到父亲用慈爱的目光看着哈桑,甚至用拥抱来对哈桑表示赞许的时候,阿米尔就感到不快。他想到父亲很少用这样的微笑和拥抱来对待自己,而哈桑——那个仆人的儿子居然可以得到如此的“厚待”。这样一来,与哈桑相形见绌的体魄以及对哈桑能受到父亲宠爱的羡慕、嫉妒之情,使阿米尔的“自卑感”更加强烈。

下一篇:浅谈叙事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