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汉语核心句的“学习者

2013-01-14

 【编者按】: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语言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论汉语核心句的“学习者

摘 要:到目前为止,汉语语法学界仍未就汉语的核心句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笔者认为,要想进行汉语句子的构造特征及其句法成分的认定,第一步必须挖掘出汉语的基础构造特征。可以采用“学习者-构造”双成素策略,即从汉语学习者角度演绎出最小述谓构造。做法是:在英语语法学家关于英语核心句论述的启发下寻找出判别汉语基础构造的标准,然后以此标准寻找出汉语的最小基础构造。从而得出汉语共有9种最小基础构造。此理论方法具有普世意义,能帮助我们找出人类其他语言里的最小基础构造,促进世界语言之间的同构性对话。

关键词:构造 学习者 最小述谓构造 核心句

一、研究的必要性: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汉语句型,前人已经做了不少研究,但是对于什么是汉语的基础语句或核心句型,人们尚未达成共识(施兵,2009)。究  二、研究任务: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

句型是语法研究的一个难题。句型研究应该着眼于整个句子的构造格局,通过概括分析,突出反映富有典型性的句法特征组合,从而明晰汉语语法的个性特征。本文将从学习者角度和构造角度,探索汉语的构造类型学特征。作为核心句型研究的第一步,应当弄清汉语的构造类型特征。从语言学家关于语言(主要是英语)构造的研究中,提取基本思想。以此为出发点,抽象出汉语构造类型学特征。本文致力于解决的主要技术难题是“汉语句子的构造特征及其句法成分的认定”,技术方案是“最小述谓构造”和“学习者角度”,即“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的最小述谓构造”。第一步首先要完成“汉语句子的构造特征”的研究,至于“句法成分的认定”,将在后期研究推出。

三、研究的设计方案:双视角分析

长期以来,对于一些所谓汉语特有的现象,语法学家提出的一个解决办法是,给这些现象冠上一些新术语。可是这样带来的麻烦是,汉语分析语句的术语与西方任何语言学或语法学流派所使用的术语都不太对应。术语不统一,研究对象不一致,对语言共性和特性研究就无从谈起,对汉语的研究也就无法深入。为克服这个问题,笔者将借鉴国际语言学界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来重新界定一些重要概念,这将为核心句型的研究带来一股新风。

(一)理论视角之一:构造

construction由“struct-”加前缀“con-”和后缀“-ion(名词标记)”构成,中文对应词有“建造、修建、建构、构筑、建设、建筑、构造”等。这些词或只能用作谓词(如建造、修建、建构、构筑),或虽既有谓词用法,又有名词用法,但已经有了相当固定的使用范围(如建设、建筑),因此作为语言学术语,“construction”译成“构造”比较好。

索绪尔被公认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基础是结构主义。索绪尔(1983:177)对“构造”是这样解释的:用来指类比时,构造意味着在一次言语举动中把从各种联想系列中获取的数个成分一下子排列在一起。索绪尔认为,构造既可指词语历时的复合和派生,也可以指词语内部成分的共时结合。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在美国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将“构造”界定为“体现为由两个(有时更多)自由形式(free form指可独自使用的语位)结合成的短语”,依据“心”(center)的性质上又细分为向心构造(endocentric construction)和离心构造(exocentric construction),这是对结构主义理论对“构造”的重要贡献(Bloomfield,1955)。

近年来兴起的“construction grammar”通常译成“构式语法”,因为其创始人Lakoff(1987)、Fillmore et al.(1988 &1990)以及Goldberg(2007)将construction定义为“形式-意义的匹配体”(a form-meaning pairing)。

生成语法学派(Chomsky,1957&1965)视每个完整的语句为“二元构造”(binary construction),即把它分成主语(subject)和述谓(predicate)或NP和VP这两部分,然后再对主语和述谓或NP和VP分别进一步一分为二,直至不能继续切分。这种一分为二贯彻到底的分析法其实是一种语言哲学式的分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法分析。

以上是语言学家对“构造”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论述,他们各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笔者从探索汉语核心句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各家的界定,认为这些界定并不能直接套用。出于本研究的需要,笔者在此将“构造”重新界定为“以谓词为中心携带其必有成分而形成的能称之为一个单位的复合体”。

(二)理论视角之二:学习者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