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汉语言学中轻声与声调的区别

2013-01-11

轻声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神经上的细微差别的一种语音现象,由于语音本身稍纵即逝的特点,以及现代人构拟古音韵系统的方式和手段的不确定性、不完善性,对于轻声产生的原因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假想性和无可验证性。即便如此,这些探讨对于我们区别轻声和声调仍然是必要的和有积极意义的。

1.词语的双音节化是产生轻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流传和保存下来的大量的古文献资料和文学作品中发现,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往往在它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意义相同或意义相近的语素。语言学界很多人认为词语的双音节化是产生轻声的重要原因之一。

2.轻声的产生与人的发音器官的生理结构相关

我们知道,人的发音器官由口腔、喉头、声带和肺及气管三部分组成。按照肌肉紧张原理,每发一个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特别是喉部的肌肉都明显地紧张一次,每一块肌肉的紧张度增而复减,就形成一个音节。实验证明,当舌位处在央元音位置时,肌肉的紧张度是最小的,即是最省力的状态。声学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单元音韵母在轻读时或多或少地向央元音e移动。因此,人们认为,在说话的时候为了减轻发音器官的紧张和疲劳,或为了省力,在能让对方听明白的情况下,把双音节的后一个音节发得又轻又短。

3.语言美感的需求产生了轻声

人们为了增加语言的美感,要求诗必押韵,词必合辙,使语言或婉转悠扬,或跌宕起伏。轻声的出现,使语音轻重交替、起伏有致,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二)声调产生的原因

1.上古汉语声调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

中外学者在讨论汉语声调起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在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是“汉语声调源于韵尾说”。声调源于韵尾,是说早期汉语不是靠音高,而是靠辅音韵尾来区别意义的,音节的高低是韵尾的伴随特徽。后来韵尾简化消失,音节原来的次余特徽音高才作为韵尾消失后的补偿手段成为具有辨义功能的声调。由于历来对平声和入声起源问题的争论较少,所以主张声调源于韵尾的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探求上声和去声的起源上。目前在中外学术界较有影响的观点是:上声源于某一韵尾,去声源于-s尾。

2.汉语其声调是后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