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顺应性

2013-01-10

(二)社会规约的顺应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指对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顺应。语言使用者是生活在具体社会中的人,他们的行为包括语言会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比如称呼警察“阿sir”以及“你帮我check下;即刻call你;cheers”等这类表达,已经很少人会有意识地认为它们是语码转换。于国栋认为,在典型的双语社会中可能有一种语言是高变体(High Variety)而另一种语言是低变体(Low Variety)。高变体就是根据社会行为规范应该选择的语言,而在私下交谈等场合就要使用低变体的语言。虽然在香港这个双语社团中,这一区分不是特别明显,但有些表达,如“K粉”,会在某个贩毒或吸毒场所使用。这些表达既顺应了社会规约,又隐晦地传达了信息。

(三)心理动机的顺应

语言表达受心理活动的影响,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产生语码转换的重要因素。交际者的心理动机会在多种情况下影响交际者的语言行为。本文将心理动机的顺应归纳为两个方面,即对身份象征和经济原则的顺应。

1.身份象征的顺应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有些新词在未被翻译成中文或粤语前,就已经被大众接受。特别是西方的品牌,如“Dior、Valentino、SEPHORA、Land Rover”等,已经是一种高层社会的身份象征。还有一类英语词经常被使用,如“wifi、MP3、GPS”“pick up girl,open,like,cutie,party”等。人们刻意地使用英语短语,以展现自己时尚、潮流的心态。总而言之,使用语码转换的语言代替使用中的语言,构建自己的身份,是对心理动机、心理状态的顺应。

2.经济原则的顺应

英语词汇往往与中文或粤语对应词的长度不同,英语表达通常比粤语简单。因此,经常会发生语码转换的情况,这也是一种心理机制的作用,即交际者对经济原则的顺应。语言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构相对简单具有较广泛分布的语言有代替相对复杂但分布较狭窄语言的趋势。如IDD(国际直拨电话)、CID(犯罪侦讯部)、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Wifi(无线网络)、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CG图(计算机生成图像)、O记③(重案组)等缩略词。交际者基于省力原则,使用表达较简单的英语代替粤语,是对语言经济原则的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