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双语者语言转换的ERPs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3-01-10

双语词语提取及语言控制的问题一直是双语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双语者言语产出中词汇提取机制的研究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第一,语义体系是不是同时激活了两种语言的词汇?第二,非目标语言的词汇节点是不是参与竞争?对于第一个问题,多数研究已经有了肯定的答案,现有的词汇通达模型认为在一种语言的言语产出过程中,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词汇节点从语义系统中得到了相同的激活。关于第二个问题有很多争论,一些词汇通达模型假定词汇选择机制是特定语言提取(language-specific selection)(Costa and Caramazza,1999),有些认为是非特定语言提取(language-unspecific selection)。 (一)特定语言提取理论认为语义系统将双语者的两个词库激活之后,双语者只考虑目标语言中被激活的词汇,而非目标语言中被激活的词汇并不在双语言语产生中的候选词汇之列。

(二)非特定语言提取理论认为语义系统将双语者的两个词库激活后,双语者会考虑选择所有被激活的词汇节点,而不管其属于哪种语言。这样,非目标语言的词汇必然会对目标语言的词汇提取产生干扰或竞争。因此,双语者让两个词库词汇的激活保持不同水平,从而成功选择合适的词汇节点。但问题在于:在两种词汇中,系统是怎样产生不平衡的激活的?一种方式是语义系统在目标语言中的激活范围比非目标语言中的广;第二种证明了双语者的词汇通达承担了词汇条目的相互抑制。Green(1998)提出了抑制模型(Inhibition Control Model):在双语言语加工中,非目标语言的词汇参与目标词汇的选择竞争,目标词的选择是通过抑制非目标语言的词汇实现的。

因此,不同熟练度的双语者根据不同的提取机制进行语言转换。低熟练度双语者多采用的是非特定语言提取,而高熟练度的双语者倾向于特定语言提取。

四、结语

(一)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拼音文字的范围内,而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它与拼音文字的认知加工策略和过程不同,所以,两种之间的差异会不会在语言转换时产生价值或不同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语言间转换的问题可以认为是理解和产出两个方面。以往的研究大多通过数字和图片命名等单个词语产出来考察语言转换,因此,双语者在句子语境下理解时的语言转换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刺激类型对于语言的选择是一种有效的信号,刺激的预期性和非预期性能在多大程度上较少或消除语言转换价值是将来研究的主题。

参考文献:

[1]Costa,A.,& Santesteban,M.Lexical access in biling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