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究莫言小说中的声音世界

2013-01-08

到了《红高粱家族》,民间音乐具备了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升华情感的作用。花轿行走过程中,高密东北乡女人特有的歌一样的“哭腔”给“奶奶”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三天回门,外曾祖父唱起“海茂子腔”:“武大郎喝毒药心中难过……七根肠子八叶肺上下哆嗦……丑男儿娶俊妻家门大祸……”戏文里出现了民间广为流传的潘金莲杀夫的故事原型,这暗示了单扁郎不得善终的结局,为下文余占鳌暗杀单氏父子埋下了伏笔。而正当“奶奶”为未来惶恐时,高粱地里传出了歌声,“妹妹你大胆往前走,铁打的牙关,铜铸的骨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十九,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从此后高搭起红绣楼,抛撒着红绣球,正打着我的头,与你喝一壶红殷殷的高粱酒。”这支信天游式的民间小调热情豪迈,它是余占鳌送给“奶奶”的定心丹,激励“奶奶”奔向未来红艳艳的幸福生活。

“第一次把人物言说和民间曲艺形式结合起来的作品是《天堂蒜薹之歌》。”莫言开始将民间音乐纳入小说的整体构思,民间音乐成为了人物言说的方式。《民间音乐》中那个超凡脱俗的小瞎子再也压制不住心中的激愤演变为瞎子张扣的悲声大放。张扣的唱词出现于每一章的起始处,唱词连缀起来便是完整的故事情节。这唱词并非只是注脚,而且对情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张扣的唱词激越悲愤,矛头直指****官僚,呼唤蒜农们起来反抗,“乡亲们壮壮胆子挺起胸膛,手挽着手儿前闯公堂。”张扣的唱词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它唤起了人们心中的自卫意识和反抗精神,且使张扣的民间代言人形象跃然纸上。以戏曲的语言来演绎情节、塑造人物,莫言在这里作出了有意识的尝试。

莫言表现声音最成功的作品是《檀香刑》。在该书后记中,莫言指出,“在这部小说里写的其实就是声音”,“构思、创作这部小说的最早起因,也是因为声音。”小说凤头部分和豹尾部分每一章都是以声音为标题,如“眉娘浪语”、“赵甲狂言”、“小甲傻话”、“钱丁恨声”、“孙丙说戏”、“知县绝唱”等,这些章节都是叙述主人公的独特道白。“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和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的确是《檀香刑》的基本特点。猪肚部分实际上也是以民间话本、戏曲的语言讲述的一段传奇。当眉娘等人纷纷袒露心扉,向读者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的人生际遇时,一种婉转悲凉的旋律逐渐从行文中升腾起来直至响彻云霄,这就是猫腔。二十年来,莫言一直被两种声音纠缠着,即节奏铿锵的火车声和高密一代的小戏猫腔。猫腔作为民间小戏,不可能进入辉煌的殿堂,但《檀香刑》使猫腔成为另一种正典。当孙丙从妻儿被害的悲痛中醒来时,“他的耳朵里,就响起了急急如烽火的锣鼓声,宛如一场即将开幕的猫腔大戏的前奏,然后便是唢呐和喇叭的悲凉长鸣,引导出一把猫琴的连绵不断循环往复的演奏。”这是个标志性的时刻,从这一刻起,孙丙开始用猫腔宣泄心中的痛苦,乡民和孙丙之间的对话也是用戏曲的形式进行的。后来,孙丙更是将猫腔与酷似演戏的义和团运动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对抗德国人被捉后,刑场成了孙丙最佳的演唱场所,因为猫腔本来就是一种粗犷的、广场化的戏曲。孙丙的大悲调很快激励着围观的百姓参与其中,发出形形色色的“咪呜”声。一时间,杀气腾腾的刑场变成了群猫嚎叫、百兽率舞的天堂。到末尾,知县钱丁口中竟然也发出了感慨万端、含义复杂的咪呜之声。整部小说已经成了一出大戏,猫腔激昂的旋律征服了戏中每一个人物,来自民间的猫腔的声音淹没了象征西方文明的火车的声音。

莫言向民间说唱艺术的回归,将“五四”以来被遮蔽的民间话本小说、戏曲的声音重新发掘出来。正像葛红兵所言,莫言的声音“不同于西方式的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的声音,它是猫腔式的、顺口溜的、犀利的、高亢的、昂扬的、悲凉的、唱腔式的声音。这种韵律来自汉语自身,它不是莫言本人的,它是我们民族在数千年的生存历史中逐渐找到的,它在民间戏曲艺术中隐现着,莫言发现了它。”

参考文献:

[1]莫言.世纪文学60家莫言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53-54.

张闳.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J].当代作家评论,1999,(5).

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0.

莫言.白狗秋千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30.

张开艳.沸腾的声音世界——莫言小说形式特征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

莫言.檀香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