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究卢照邻的精神苦闷

2013-01-08

在《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柳九陇》中,作者的江湖之思也不同于陶渊明的“归欤之情”。“翔禽鸣我侧,旅兽过我前”化用刘琨《扶风歌》中的“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作者自认为和刘琨境遇相当,有才不获骋。卢照邻写的是“无人且无事,独坐还独眠”、“自哀还自乐,归薮复归田”,是一种不得已的冷清,是不得意于天子公卿,遂起江湖之思。

三、矛盾中的解脱——求仙

卢照邻受儒家影响很深。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铭记着孔子的“邦有道则仕”,各地奔波,对功名孜孜以求,正体现出了儒家文化精神。

道家的精神与儒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立的。儒家重人道,贵名教;而道教重天道,贵自然。卢照邻在对仕途心灰意冷之时,自然会把目光转向自然。

魏晋名士的生活行为方式,就成了作者效仿的对象。魏晋时期士人内心苦闷,借游仙诗表达出来,代表人物有郭璞。若再往上追溯,还有陈思王曹植。上述二人虽所处时代、个人遭际各有不同,然而在理想抱负不得实现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卢照邻正是在这里找到了精神上的的契合点,游仙成了他心中一个美丽的梦。

再加上作者于四十岁左右患风疾,久治不愈,他自己说:“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堰赛桂,一臂连;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徙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尔后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身体状况令他意志消沉,因而自号“幽忧子”。到后来便开始学习道术,服食丹药,企求能够延年益寿。因此求仙诗在他的作品中也时有出现。

但是卢照邻又总是求仙而不得的,正如曹植说的“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仙人本来就是虚幻的,他想象中的仙人从来也没有能够帮助消解抑郁。例如《过东山谷口》:

不知名利险,辛苦滞皇州。始觉飞尘倦,归来事绿畴。桃园迷处所,桂树可淹留。迹异人间俗,禽同海上鸥。古苔依井被,新乳傍崖流。野老堪成鹤,山神或化鸠。泉鸣碧涧底,花落紫岩幽。日暮餐龟壳,天寒御鹿裘。不辨秦将汉,宁知春与秋?多谢清溪客,去去赤松游。

想象有一个桃花源可以安身,不问朝代,不问春秋,任性而生,可以从赤松子而游,得道成仙,延年益寿。这本身就是因为政治上无所作为而幻想的一个精神上的家园,但现实并非如此美好,他生存的空间依旧是那样一个无情的存在。

佛教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天台、三论、法相、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面,都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禅宗尤其如此,它已经深深契入中国文化之中。卢照邻受佛教影响不甚深,但也期盼着信奉佛教带来的解脱。

在《游昌化山精舍》中,以游佛的轻松来反衬人事之劳苦,从幻想中醒过来以后,看到的会是更让他难以接受的世界。

在仕途不顺而有疾病缠身的双重痛苦中,求仙求佛并没有能够解救这位伟大的诗人。“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着《五悲文》以自明”。理想无法实现,身心交瘁,他最终选择了投颖水自杀。

繁荣的社会没有造就卢照邻的功名却正是在苦闷的精神状态中,他敏感的心灵才会体味并记录下一些细微的感触,成就了他不朽的诗篇。这对诗歌史来说,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参考文献:

[1]葛景春.李白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