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究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批评话语及其在当代的有效性

2013-01-08

2.用词不当:指字词本身的意义或感情色彩等与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与感情不相吻合。刘勰举曹植用词不当:“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轻浮’。轻浮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用“永蛰”、“轻浮”来指尊贵的帝王,好像是指昆虫、蝴蝶似的,很不恰当。又如,“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弱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潘岳悲悼内兄,用了“感口泽”,哀伤夭子,用了“心如疑”。“感口泽”本是针对纪念去世的母亲说的,感叹杯子上还留着她的口泽;“心如疑”本是针对去世的父亲或母亲说的,因为怀念,疑心他(她)还没有死。这是词语的特定用法,不能随便乱用。

3。比拟不类:指比拟的主体和比拟的对象不够类似或不具可比性。刘勰《指瑕》说“君子拟人,必于其伦”,就是说君子比拟人。一定要合于常理。“崔瑗之诔李公,比行于黄虞。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与其失也,虽宁僭无滥。然高厚之诗,不类甚矣。”崔瑗的《李公诔》,把李公的德行和黄帝、虞舜相比,向秀的《思旧赋》把嵇康的罪过和李斯相比。虽然这两种比方都同样有差错.与其比得过坏。不如比方得过好:然而.如果像高厚念的诗那样就太不伦不类了。

4、冗杂无章:语言繁杂冗长。不够简洁.没有章法。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之《渔洋诗话》:“杜《八哀诗》最冗杂不成章,亦多哞呓语。而古今称之,不可解也。”又引《居易录》:“杜甫《八哀诗》钝滞冗长,绝少剪裁。”还引《后邮诗话》指瑕《八哀诗》:“如郑虔之类,每篇多芜词累句,或为韵拘,殊欠条鬯,不如《饮中八仙》之警策。盖《八仙歌》每人止三两句,《八哀诗》或累押二三十韵,以此知繁不如简,大手笔亦然。”看来,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他的诗也难免被人指瑕。

5.用典错误:引用典故.并非出于化用或反用之目的,张冠李戴或于事实不符,造成错误引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讲到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说他将葛天氏之歌说成千人唱、万人和,而实际上唱和只有三人(《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以歌八阕。”)陈思王曹植虽然是群才之英。但他相信了相如赋里的说法,在给陈琳的书信中也跟着说“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听者因以蔑韶夏矣。”刘勰指出“滥移葛天。推三成万者,信赋妄书,致斯谬也。”可见,错误用典,不仅造成自己错误。还会累及后人

6、剽窃抄袭:指在写作中有同别人文章一样的或掠取别人文章中美好文辞当作自己的创作孔子说:“恶徼以为知者。”(《论语.阳货》),西汉孔安国注“徼,抄也,抄他人之义以为己有。”东汉仲长统斥之为“奸”(《昌言》),陆机说:“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文赋》)也是说抄袭近于盗窃,必须捐弃。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称郭象看到向秀庄子注有精义卓见,遂窃以为己注所以刘勰说:“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指瑕》)剽窃抄袭他人的文章或言辞.如同偷取别人的宝玉大弓.终究不是自己的。全部抄袭.如同强盗连箱子一起背走.部分盗窃,就像小偷从袋子里摸东西。

三、指瑕批评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