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究解构主义者有关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

2013-01-08

3米勒有关言语行为的理论及观点

米勒是20世纪中后期的文学批评家。早期他用现象学的观点来阐释自己的文学观,中期接受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成为解构主义文学观的代表。80年代中期以后,他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建立了全新的文学观。米勒有关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是围绕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文学观提出的。

奥斯汀说:“当我们说任何话语(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时,我们难道不是在‘做某事’吗?。在奥斯汀看来,人类语言活动的本质目的和功能不仅仅是记录现象和事实,更是为了完成某种行为,使某件事发生或不发生。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话语也是施为的。在奥斯汀的理论的影响下,米勒提出了他的新文学观。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话语形式,不是被动地描述事物,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建构事物,是一种施为活动,是给事物“命名”。

米勒认为,在文学作品中不论是人物形象、人物事件还是环境景观都不会自已呈现出来。文学创作就是用某种已存在的形象或语言符号把创作者的大脑记忆和经验置换出来,并使这些已经消失了的、无形的、无生命的东西置换成当下的、有形的、有生命的东西。其本质是将事物放进语词中,是施为性的。

奥斯汀认为,从根本上讲,人的言语行为是以“行”为本的。相反,德里达认为,人的言语行为是以言为本的。即一个人不掌握语言的规则和系统就没法说活和与人交流,以言取效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在说一种语言前,必须让语言先说他。要把语言的规则和语言系统内化到他的意识中,所有的意图、愿望必须受语言规则和系统的控制。他强调人的主观意图不是语言的主宰,语言本身足主宰,也就是言决定行。米勒既不同意奥斯汀的行决定言,也不同意德里达的占决定行。而是认为所有语言行为都是由言和行、意识和无意识等相反相成的因素共同决定的,是多元融合。米勒认为,文学也是由言和行、意识和无意识等各种相反相成的因素组成的。在米勒后期之前,学术界普遍接受了解构主义“文学作品是由内在矛盾差异的因素组成的,这种矛盾差异来自于语言话语内在的矛盾差异”的观点。米勒一方面接受了这个观点,一方面运用自己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文学作品的矛盾差异性不是来自于语言自身,而是来自于言语行为理论本身,是由言语行为的言和行、意识和无意识的矛盾差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矛盾差异。这使我们对文学结构理论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

威廉希尔app  语言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