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影响口译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013-01-08

文化沉积指的是各民族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惯用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俗语、歇后语等)。它们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色彩。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如果对文化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其对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儒释道的精深教义与思想至今还在对国人发生着巨大的影响,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在言谈之中都会引用到很多的成语和格言。而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欧美国家所使用的英语,深深浸透着宗教文化的影响,包含着纷繁的宗教文化的因素。《钦定圣经译本》在广泛流传中形成了大量的习语、格言和典故。在欧美人的演讲中经常会听到他们引经据典,内容广泛。作为口译员,如果不对两种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就无法准确分析和传递其中的信息。

但文化沉积绝不仅限于此,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新观念,新词汇,不断地添加到已有的词汇中。作为口译员,应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极大的敏感性和求知欲,这样在口译中才会译得清楚,译得明白。例如在第78界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JonStewart的幽默风趣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他在开场白时说“…andrightnow aroundtheworldweraebeing watched by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nearly half of whom ar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adoptedbyAngelinaJolie.(现在全世界有上千万的人在看我们的节目,其中有一半人在等着被AngelinaJolie收养。)场内观众笑翻了天,可中国观众却莫名其妙,因为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AngelinaJolie作为娱乐界的名人和联合国亲善大使,收养了三个外国孩子,美国媒体对她的每一次收养都进行热门报道,并称她激励了国际收养的行动。口译员如果有时间可以做补充说明,让中国观众更明白其中的含义。

而现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就更不胜枚举了。如“三个代表”、“三讲教育”、“五点一线”和““四个坚持”等等,在这些词汇刚刚传达给西方人时,口译员必须要对其内涵加以解释,直到外国人已经很熟悉这些词的含义为止。

认知差异也会对跨文化口译造成一定的障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是有差异的,但在同一个民族内部,这种差异通常不会造成理解的障碍。而在不同民族之间,认知差异会造成理解障碍。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由此形成了民族成员共通的理解基础。面对相同或不同的感知对象,不同民族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并形成特定意义的表述词语。这一点在比喻性词语中表现比较突出。比喻是通过“一种相似联想”对本体进行设喻的,而不同文化背景所引起的人们的联想也不尽相同。以包含动物的习语为例,在东西两种文化中,有些动物代表类似的形象,如狐狸;有的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如狗和龙。有的性格在两种语言中由不同的动物代表,如英语中的马常常扮演汉语中牛的角色,而英语中的狮子往往相当于汉语中虎的形象。对动物的选择体现了两种文化的认知差异。口译员在翻译时一定不要字对字的直译,否则是达不到比喻的效果的。

不同的民族,不仅有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思维风格等,这便是思维差异。两种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英汉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现象时,所取的角度是很不同的,如果翻译时不加倍小心,很容易出错。例如,中闻人出于礼貌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而英语的说法却是“Afteryou!”。就是说,同一举动,同一意思,由于视点不一,英汉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反,汉语中用“先”表达的意思,英语中却用“后”表示。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安排上多有不同。汉语句子语序以逻辑为序,往往先因后果,先假设后推论,先叙事后表态,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再说最近发生的事,空间上,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大范围到小范围。

谈问题由重要意义到次要意义,由程度强者到程度弱者,由一般到具体的顺序排列。而英语可以借助它的形态和丰富的关联词语,按意思和结构的需要,灵活安排,并且英语民族在叙事时往往先说最近发生的事,再说以前发生的事。。;思维方式不同不仅表现在语言内容上,受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汉句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在翻译中如果译者忽视了这种因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得到的译文很可能会是英译句支离破碎,汉译句冗长板结。另外非言语语言如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说话人之间的距离等都在向周围的人传递着信息。文化不同,其非言语语言交际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

三、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众多的文化差异会对口译产生重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口译的质量和信息的传递。然而由于口译本身在我国发展相对滞后,口译中文化的导入远远不够,对口译和口译教学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鲜有涉及,口译书籍中对口译中的文化因素和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也鲜有探讨,造成口译者跨文化意识不强。因此培养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口译训练中的文化导入已成为当务之急。

所谓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交际过程中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包括口译培训者和口译学习者两方面的努力,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

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两国之间的差异,了解交际双方的价值标准、思维习惯和认知标准。目前培养中高级口译人才的任务主要是在高级翻译学院和翻译系的研究生阶段来进行。培训单位除了开设必要的口译技能课程外,还应开设跨文化交际学和语用学等上述课程,对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口译学习者而言,除了学习上述课程外,也应该非常重视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员之间的交往。创造各种条件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如果有可能,口译学习者应该至少到目的语国生活学习一年,尽可能的将自己融入另一种文化之中。如果没有可能,口译学习者应该大量地阅读外文原版杂志、报纸、期刊,大量观看外国原版电影电视节目,并细心体会,从中也能了解很多外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

(二)有意识地学习西方文化,包括政治、文学、历史、哲学和宗教文化的学习

目前国内的英语专业基本都开设了英美概况、英美文学史、欧洲文化入门等课程,这对英语学习者是非常必要的。但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有翻译方向的学校应开设教授《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课程。因为它们作为英国文学的源泉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口译学习者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并广泛涉猎目的语国家的历史进程,不断积累自己的语言外知识,才能对演讲者的引经据典处理得游刃有余。

(三)有意识地学习中国文化,了解本民族的文化

研读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国学书籍,比如《论语》、《易经》、《大学》、《老子》等,了解经文的含义和比较准确的翻译。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把中西两种文化加以对比。王佐良教授曾倡导过用英语来传授中国文化。“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外人家怎样研究我们的文化,国外也有材料丰富的学术着作,讲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学会怎样对大量的外国来访者或者外国听众介绍我们的文化。”

(四)与时俱进,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热点问题,做到真正的杂家

关注欧美主要报纸和新闻媒体,关心时政要闻,养成每日读报、听新闻的习惯,日积月累,无论在语言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会有质的飞跃。

四、结束语

着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曾讲过:学习掌握一门外语,在较好的语言环境下,大约需要5年的努力;透彻理解一种文化,则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无疑对口译者提出一个严峻的挑战。然而困难在此,希望也在此。因为翻译者担当着文化传播者的重要任务,所以“翻译者本身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口译的一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更需要实践再实践。译员通过跨文化的学习,培养跨文化意识,可以有效减少和控制口译交际中的口译失误现象,圆满地完成口译任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愿所有的口译工作者都能以文化传播为己任,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做出应有的贡献。

威廉希尔app  语言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