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危机中的汉语言文字

2013-01-07

据一些教育研究机构人员及语言教育培训机构人员估计,中国目前真正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数不超过两千万。这意味着五亿国民所学的英语,97%的人在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的投入都没有得到回报。可见,中国目前这种广种薄收的外语教育热潮是短视而不经济的,应该尽快得到纠正。如果对国人漠视汉语、疯狂学英语和英语培训、教育资源的被掠夺不加警惕和重视,可以想象地出再过六十年(也就是再过三代人),世界许多语言被英语同化的历史很难说不会在中国重演,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果都将会“付之西流”。那时每个国人张口讲的是英语,写的是英文,作为母语的汉语言文字已经无人问津,五千年文明成为了真正的历史。

把英语提到那么高的位置是一种民族的自卑。据说某大城市在“与国际接轨”的名义下做出规定,让全体公务员必须通过英语考核,这意味着不论是在机关还是在街道办事处,英语考不过去,那职位就不是你的。在一些大城市,英语还被作为国际化的标志,真是可笑之极。还有某大城市,将公厕的汉字招牌拿下,只留下“Toilet”(公厕)。难道想让不懂英文的国人找不到公厕或是只能用鼻子去找吗?还没看到有哪个非英语国家如此这般地为推广英文而冷落本国文字。难道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就比不上英语吗?

全民学英语的副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造成了全民学习能力的一种巨大浪费。学习英语浪费了国人太多的精力与时间,致使放松了对专业的学习,最终使我国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绝大多数国人用了大量的时间坚持学了大半辈子英语,而有多少人有必要看英文报纸或查英文资料?真正有必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毕竟是极少数人。浪费学习能力,也就是浪费了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其结果是造成全民性的愚昧。

其二,制约了专业人才的进一步成长。考硕士、博士的一个最大的难关就是考英语。很多专业成绩很好的人就因为英语这一关不能读研究生,不能评中级职称,不能拿学位,极大地影响了专业人才的成长。这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其三,对作为母语的汉语言文字学习造成巨大的冲击。一个小学生甚至一个幼儿园的幼童,其对母语的认识处在启蒙阶段,就被迫学习英语,这必然会影响母语的学习。对母语的冲击,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的巨大冲击。一个民族要吞并另一个民族,靠武力的同时,还必需从文化上灭掉另一个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扞卫自己的母语,《最后一课》的艺术魅力充分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