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013-01-06

在信息社会,互联网是信息传播最迅速的媒介之一。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海量的资讯在网络上发布并传播。所以网络社会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天生的敏感性。网民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发表评论。于是诞生了“围观”“路过”“打酱油”等流行语,表示第一时间对某事件形成关注和讨论。而像“雷”、“山寨”、“神马都是浮云”等词也都是在网络爆红之后,才渐渐进入平面媒体、娱乐节目及大众视野。所以说,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其对信息的传播速度总是要快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

2.2 网民具有天生的先锋性

中国有4.2亿网民,而在年龄构成上,“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⑤“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往往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诸如一些语言规范的约束。开放自由的网络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⑥也就是说,网络流行语总是标新立异的。

2.3 群体极化的作用

心理学家梅厄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群体极化就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也就是说,个人的观点在群体里会得到加强和放大。因此,网络用语一旦诞生就会以无法预知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因为正是网络使个人迅速的群体极化,个人在接受他人信息轰炸的同时也在信息轰炸他人,最后很多人的声音就会渐渐汇聚成一种声音,从而加速了特定语言符号的传播。“给力”一词从网络到现实的爆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3 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流行语深受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我们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但其也是特定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即网络社会的产物,天生具有不规范性并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所以它仅限于在网络交际中使用,尽量不要让其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以免引起沟通不畅或其他不必要的误会。

注释

①②③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④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⑤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⑥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2008.4.

威廉希尔app  语言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