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亚里士多德: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

2013-01-06

但是,在科学语言意义的分析中,必须从特性、偶性、种、属、属差和定义的角度来分析一个科学术语的本质含义,而去掉其他非本质的意义表示。亚里士多德是通过种、屑和属差的考察来解决科学概念的定义问题,即定义由种加属差构成,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本质定义方法。科学概念的定义是回答具体事物“是什么”的意义解释,是对科学对象的普遍本质和原因的直接判定,是构建科学知识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方法;定义不能通过逻辑演绎获得,而要更多地借助于经验归纳、理性直观以及深刻的哲学分析。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十三卷中发现,个体是不能定义的,专名只是一个名称,它直指对象而获得了意义。而表达具有普遍性的属、种这样实体的语词(现叫概念词)的意义,可以形成潜能的知识,而现实的知识是个别的。亚里士多德还区分了定义和划分,定义是确定语词内涵的,划分是确定语词外延的。总之,亚里士多德开辟了一个知识的新方向,即根据实在事物,通过语词定义、划分和逻辑证明,建立科学知识体系的新方向。

亚里士多德关于哲学范畴的意义理论博大精深。分析哲学在知性思维约束下的狭隘视野,把哲学语言当作无意义的胡言乱语给排除掉了。罗素说:“‘范畴’这个词——无论是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还是在康德与黑格尔的著作里——其确切涵义究竟指的是什么,我必须坦白承认我始终都不能理解。我自己并不相信在哲学里面‘范畴’这一名词是有用的,可以表示任何观念。”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亚里土多德的哲学范畴理论中体会到形而上学语言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对哲学范畴的分析实际上通过三种方法进行的,即:对象的实质意义分析、思维的逻辑意义分析和语言的语义语法分析。

关于对象的实质意义分析,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实体、次范畴和后范畴。实体是核心主范畴,次范畴和后范畴是从属范畴,因而范畴具有主次不同的层次意义。他在《范畴篇》中详细分析了像“实体”、“性质”、“关系”、“数量”等众多范畴,实体有第一、第二之分,性质有特性、偶性之分等等。范畴的逻辑意义分析,是指范畴、种、属等用以指称词项、命题、推理、证明等逻辑思维活动所具有的意义。亚里士多德主要是用谓词与主词的逻辑关系来分析范畴的意义。在他看来,只有能用作主词而不能用作谓词的才可以成为第一实体;而像种、属这样的第二实体,既可以作主词,也可以作谓词。种可以表述属,种、属、属差和定义都可以表述个体。实质意义无所谓真假,只有逻辑意义才涉及到人的判断可能出错,因而可能有真假。由于哲学范畴是最大的种,不能进行种加属差的方法去定义,因此只能从范畴的相反方面即从对立的范畴之间的关系方面分析和明确范畴的意义。这方面,亚里士多德虽然不如柏拉图的通种论的分析,更难以和黑格尔相比,但是,亚里士多德仍广泛地运用这种方法,比如在《形而上学》第九卷中对“一”和“多”及其派生的成对范畴的分析。他说各门学科都普遍地使用它们,却投有哪一门学问专门讨论它们。这些范畴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固有属性,应该由哲学家加以讨论。

笔者认为,虽然现代逻辑分析指出了语法分析的局限性;但是取消范畴的语言意义是错误的。罗素把“实体”、“性质”等范畴看作是“仅仅是把事件聚集成堆的一种方便的形式而已”,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回避问题的解决。事实上,分析哲学家们仍然广泛地使用范畴,人类的思维几乎离不开这样的语言形式。那么,哲学语言的意义究竟何在?范畴把握和表述的是最普遍的对象和思想,是人类思维高度发展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科学术语和哲学范畴的产生和形成可以说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类文明的最高表征。

威廉希尔app  语言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