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2013-01-05

其实,非语言交际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交际,包括手势、身势、眼神、微笑、沉默、面部表情、服饰、体触、体距、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在非语言交际领域,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同一个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着完全两样的意义. 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障碍之一是人们常常误以为人总是一样的,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这时容易产生文化冲突。障碍之二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紧密联系,尽管人们知道这是不可取的,但是,完全避免却十分困难.障碍之三是民族中心主义,即习惯以自己民族的价值观衡量其他文化,以自己的是非标准为标准.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多元文化互动,促进文化融合。教学过程的对话与互动(既包括本民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互动,也包括多元文化背景的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是促进外语文化与母语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这不是去单纯模仿和迁就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系统的核心思想就是平等看待各种文化的态度和汲取目的语文化思想内涵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对汉语文化的自觉,能够自由游走于母语和汉语两种文化之间,真正构建起复合文化身份,进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人们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这是普遍的文化休克现象。为了帮助人们在异域文化环境中顺利地生活和工作,必须进行跨文化训练。一般来说,在语言,习俗等方面适应另一种文化并不最困难的,真正的困难在于价值观念的分歧。价值观是文化交际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它是文化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但是,在社会发生突变或巨变的情况下,它也会随之变动。人类学家,心理学家,传播学家对于价值观进行长期的研究。人类价值观中有一些共同的方面,例如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时间焦点,人们之间的关系等。

所以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的是人们的社会交往应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既是一个社会的习俗。在人们的习俗中贯穿着这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同时人际关系受到文化的制约,无论是家庭成员,亲戚,朋友或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无一不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实践和复习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细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给教师提供机会来观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完成各类真实交际任务的能力。

威廉希尔app  语言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