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学汉语、文学教科书解析

2013-01-05

1953年12月,新成立不久的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向党中央提交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进一步分析了语言、文学混教的弊病,提出了汉语、文学分科的具体实施意见。195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了这个报告。与此同时,教育部按照中央的决定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报告》的精神,编写中学文学、汉语两科的教学大纲、课本及教学参考书。随后,教育部又拟订了《中学作文教学初步方案(草稿)》。1955年暑假后,教育部指定北京、上海、天津、济南、扬州、广州等地区的79所学校在初中一年级对新教材进行试教。1956年4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中学、中等师范学校的语文科分汉语、文学两科教学并使用新课本的通知》,从这年秋季开始,全国全面推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各地中学正式使用汉语、文学教科书。

二、汉语、文学教科书的特点

(一)结构新颖。体系完整

这套中学语文教材包括汉语课本和文学课本。初中有汉语课本和文学课本,高中只有文学课本。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共编6册,依据现代汉语的知识系统分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符号、修辞7个部分。具体来说:第一册,“绪论”和“语音”;第二册,文字和词汇;第三册,语法(上);第四册至第六册,语法(下)和修辞。各篇章的后面都附有练习题。这套汉语教材还充分吸纳了建国初期我国语言学界的研究成果,确定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暂行体系,使得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内容完备的语法课程”。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文学课本包括文学作品以及结合文学作品讲授的文学理论常识和文学史常识。初中文学课本和高中文学课本各编六册。初中文学课本第一、二册按思想内容编排;第三、四册按文学史编排;第五、六册按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编排,每学年的教材采用循环排列的方法,组成两个圆周。高中文学课本第一至第四册从《诗经》到五四以来的作品按文学史编排编选课文,第五、六册选编外国文学作品(后来因分科教学停止,第五、六册没有编成)。课文之间穿插文学理论常识和文学史概述供学生阅读。选文文质兼美,大多为名家名篇。每篇课文后有思考练习。正文配有相当数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图。同时,并编定了各科教学参考书。很显然,初中的文学教材是由作品组成的一个文学理论系统。高中的文学教材是由作品组成的一个文学史系统,初中和高中的文学教材不仅自成体系,二者合起来,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知识教育体系。

总之,这套教材构建起了一个比较科学有序的教学体系和认知顺序。正如欧阳黛娜所说,1956年的汉语、文学教材的系统性体现了“重在整体把握”的我国母语教学传统经验的精华,非常符合当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的核心理论。

(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以文学教科书为例,这套教材的容量很大,已编出的10册文学教材中共收录文章318篇。其中中国文学作品196篇,外国文学作品22篇。相对于1952年的中学语文教材,这套教材的课文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初中为例,初中文学教材(6册)共收古代文学作品75篇(首),而1952年的初中语文教材只有1篇古代作品,古代诗歌一首。

从选题的体裁来看,包括诗词曲、散文、小说、剧本等。从选题的范围来看,尽管以外国文学作品为主的高中第五册和第六册没有编完,但从已编出的10册教材来看,这套教材除中国的文学作品外,外国的共涉及到了9个国家的文学作品(见表1和表2)。

说明:上述表统计时,对一些包含几篇短文的课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分类,如《寓言四篇》含《刻舟求剑》、《井蛙和海鳖》、《狼和小羊》、《池子和河流》,则分别归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篇。另外,为了统一,把《唐诗十首》分解成十篇古典选文来计算,而文学常识、作家介绍以及文学史篇目没有计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