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学汉语、文学教科书解析

2013-01-05

 【编者按】: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语言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学汉语、文学教科书解析

摘 要:20世纪50年代汉语、文学教科书是我国中学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的产物,它们具有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选材经典、插图精美等特点,对当时及后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汉语;文学;教科书

1956-1958年,我国中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教育部颁发了汉语、文学的教学大纲,并组织人员编写了各自的课本。这是第一次由国家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一次科学化的有益探索。尽管改革仅试行了三个学期便匆匆结束,但它确实对当时及后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分析、研究当年的汉语、文学教科书,有利于深化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促进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建设。

一、汉语、文学教科书的由来

(一)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主要是沿用和改编老解放区的教材,例如:195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宋云彬等人编辑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就是在老解放区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精神加以改编的,其特点是比较强调政治性,注重实际,力求实效。但缺点主要是忽略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各类文章都是不分单元的,课本里没有系统的语言规律知识,文学方面的要求更谈不上。实际上,早在1951年3月,时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秘书长的胡乔木同志在中央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中等教育会议上就指出: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部分,二者所负担的任务不同,所以不能互相代替……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着特别混乱的现象,其原因就是没有把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分开,……语文教育同文学教育可联系起来,但不能混淆”。在这一形势下,人们开始对语言学和文学的性质及其不同的知识体系进行探索,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开始酝酿。

(二)学习苏联浪潮的影响

1952年始,教育战线和其他战线一样,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苏联教育书籍被大量翻译,苏联教育经验被大量介绍,苏联专家前来讲学。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当时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中说:“几年以来学习苏联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介绍到我国来的苏联的先进教育理论非常多,苏联的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的经验足够我们参考,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极有利的条件。”可以说,对苏联经验的学习借鉴促成了21世纪50年代我国汉语、文学的分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