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炳人识字法”与汉语语文教育体系

2012-07-31

摘要:几千年的实践所造就的汉语语文教育体系,是我们无比宝贵的文化财富。“五四”以来在汉语语文教育上弃中学洋,是盲目、 机械、 草率的。“繁难的象形字”也有它超过拼音文字的形、音优势,古人利用韵文集中识字的做法,正是利用了汉字的形、音优势,是科学的、符合汉语实际、适合儿童学习的。“炳人识字法”是对我国传统的“集中识字”的继承和创新,在汉语语文教育上具有人们尚未意识到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汉语;语文教育;识字教学法;炳人识字法;集中识字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种以发明人的名字命名的全新的识字教学法——“炳人识字法”。使用这种方法能仅用一年的学习时间(每年学10个月,每天学半小时)就使儿童认识3920个汉字,达到能读书看报的程度,并且学生乐学,教师易教,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赏,一时引起轰动。“炳人识字法”的基本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集中用一年的时间教会刚开蒙的儿童认识3920个常用汉字,这一年只识字,不教阅读;

2.识字的基本方法是诵读七言一句的韵语,对字义很少解释,只要求儿童认字形和记读音;

3.配合每句韵语设计律动操,识字时边念边做,并设计大量的游戏,教学自始至终在做操和游戏中进行。

4.所编韵语不仅合辙押韵,而且“顶针连环”,每两句的首字又组成韵语,排列成可以检索的字盘,很方便记忆。

5.先认后写,认写分开。

笔者认为,“炳人识字法”不只是一种新的识字教学法,而且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的变革。它既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复兴,又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革新,其意义堪称语文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前人语文教育的第一步,是先用一二年的时间,集中教儿童认识二千个左右的常用字,再进入阅读和写作的学习。这一阶段后人称之为“集中识字”(与目前作为识字教学法的“集中识字”不是一回事)。教材均为三字一句或四字一句的韵文,使用最广泛,至今流传的是《三字经》、《百字姓》、《千字文》三种(简称“三·百·千”)。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诵读,教师很少讲解。写与读是分开的,读的是“三·百·千”,写的却是“上大人孔乙己……”这些笔划简单的字。从清末起,这一传统的识字教育体系逐渐被抛弃,到“五四”时期已经完全被新的体系所取代。新体系是从西方引进的,没有“集中识字”这一阶段,一开始就学习极简单的课文,边阅读边识字。例如胡适早年主编的一套小学语文教材,第一课就是:去,去,去,去上学。一共六个字,去掉重复的只三个。读什么字就写什么字。之后就一直沿袭这种体系,即如陶行知先生所批评的:用零碎的文字来教学语文。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汉语拼音,但只是识字的“拐棍”,初入学的儿童每课仍只认寥寥数字。然而对前人为什么要采用“集中识字”的做法,以至于整个传统的汉语语文教育体系,近一个世纪以来并未进行认真研究,只是随着民主革命的风暴,把它当作封建糟粕,扫地出门了事。

前人语文教育的内容,固然封建糟粕很多,但其教育方法是否也根本错误,毫无道理呢?这是断不可轻易下结论的。例如汉字曾长期被认为是一种繁难、落后的文字,解放后我国曾提出改革汉字,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但近几十年的研究却表明,汉字能引起联想,开发智力,学汉语的儿童比学拼音文字的儿童更聪明;汉字可以二次组词,学习汉字要掌握的信息量远比拼音文字少。因而西方语言学家也称汉语是一种“智慧的语言”。那么“集中识字”有没有道理呢?回答是肯定的。道理何在呢?下面我们作一点粗略的探讨。

一、“集中识字”势在必行

使用拼音文字的欧美等国家,其识字教学是随着课文的阅读进行的,可称之为随课识字或分散识字。他们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1.拼音文字的单词多有性、数、格、时态等形态变化,这些形态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出现的,因此,必须联系语言实际来学习,也就是说,必须在句子和课文中学习。

2.拼音文字一般只有二三十个字母,每个单词都是由其中几个字母组成的,学会了这二三十个字母,单词的书写问题就解决了。

3.每一个单词的发音又是由几个字母拼读出来的,学会了字母,再掌握一些简单的语音规则,看见单词就能读出音来。

因此,西方儿童只要学会字母,懂得一些读音规则,就可以很快地认识大量单词,因此可以一边识字,一边很快进入成句乃至成段的阅读。但是汉字与拼音文字根本不同,每个字都有独特的字形,读音与字形一般没有什么联系。学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辨字形、记读音。虽有汉语拼音方案,但不能代替汉字,学了汉语拼音还得学汉字。而在认识相当数量的汉字前,是无法整句整段地阅读的。要采用边阅读边识字的方法,就只能读“去,去,去,去上学”这类极简短的文字,内容贫乏到极点,又不能诵读,落后于儿童的智力发展,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儿童毫无兴趣,自然会出现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少、慢、差、费”的现象,用十二年时间,二千多个课时,竟不能掌握本国语言的“咄咄怪事”。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只有160个生字,整个小学六年时间才能学完常用的二千多个汉字,也就是说,儿童必须用六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初步阅读的程度。

近几十年来,我国有较大影响的识字法多达20余种,初期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共同的缺点就是易遗忘、难巩固。出现这种现象其实多半不在这种识字方法本身,主要原因是阅读太少。阅读太少,所识的字不能经常复习,就得不到巩固;阅读太少,不与语言实际联系起来,难以致用,儿童的识字兴趣就不高,效果当然也会受到影响。这是一个矛盾,前人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就是“集中识字”。

由此可知,“集中识字”乃是由汉字的特点所决定的,是势在必行的。

二、“集中识字”意义重大

集中识字在汉语教育中的意义,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到。

1.汉字没有形态的变化。一个汉字,不管是用作名词还是用作动词,用作主语还是用作宾语,都是同一个汉字,无需用任何字形的变化来体现这种词性或成份的改变。儿童认识了单独的汉字,也就认识了句子或文章中的汉字。

2.汉语的语法比较简单。在《马氏文通》出版前,数千年来汉语并无语法(至少无系统的语法)。怎样用汉字组词、造句,通过多阅读即可掌握。

3.口头语言中所用到的汉字,其意思不必再作解释。例如爸、妈、桌、椅、吃、玩等字,读出来就知道意思。

由以上三点可知,识字是进入汉语阅读的主要障碍,因此,识字在汉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儿童能否大量集中地识字呢?

三、汉字也有优势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个道理在理论上承认容易,一碰到实际问题,却往往忘记了。对汉字的认识正是如此,长期以来,我们被汉字的繁难蒙住了眼睛,认为它毫无可取之处,中国之所以文盲多,就是因为汉字难学。“五四”以来,由于受庸俗进化论的影响,钱玄同、鲁迅等著名学者都对汉字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认为汉字难学的理由,不外乎两条:一是字形复杂,二是读音无规则。其实,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只是比字母复杂,并不比单词复杂。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整体认读,而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单词则一般不能整体认读,而必须逐个字母地拼读。从这个意义上可说,汉字是有“形”的,而西方的拼音文字则是无“形”的。因为汉字有形,所以认汉字可以跟认人一样,只要见过多次,它的形象就可以在大脑里储存起来,以后再看见,一眼就可以认出来。这一点已经由识字教学的大量实践和严格的实验所证实。并且这种整体识记并不需要会写,写对认字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例如一些繁体字,中国大陆人几乎从不写,也根本不会写,但认这些字却毫不困难,甚至整本的繁体字小说都可以顺利地读下去。这也与认人一样:我们不能画出某个人,甚至不能描述他的外貌,但却能从大庭广众之中一眼认出他来。这就是汉字字形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