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郭沫若的墨学探究

2013-01-08

有必要指出,郭沫若这一时期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在于通过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服务。他把意识形态的变化和社会性质的变革结合在一起。他说:“我对于古代社会的面貌更加明了之后,我的兴趣便逐渐转移到意识形态的清算上来了”,目的是要阐述“古代社会的机构和它的转变,以及转变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郭沫若的出发点是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服务的。可另一方面,使他的墨学研究意识形态化,学术价值受到了限制,他对墨家思想学说所下的许多结论经不住推敲,其学术价值打了折扣。

其二,在墨学研究中以“人民为本位”。郭沫若的墨学评判有个标准,那就是看墨学是否合乎人民的利益,即“人民本位”的立场。他在《十批判书?后记》中说:“批评古人,我想一定要同法官断狱一样,须得十分周详,然后才不致有所冤枉。法官是依据法律来判决是非曲直的,我呢,是依据道理。道理是什么呢?便是以人民为本位的这种思想。合乎这种道理的便是善,反之便是恶。”所谓的“人民本位”,就是以当时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本位。在对先秦诸子学说的评判中,就是要看他的学说和主张是为人民着想还是为王公大人着想。他认为,“孔子是袒护乱党,而墨子是反对乱党的人!这不是把两人的根本立场和所以对立的原故,表示的非常明白吗?乱党是什幺?在当时都要算是比较能够代表民意的新兴势力。” 因而,他得出“孔、孟之徒是以人民为本位的,墨子之徒是以帝王为本位的,老、庄之徒是以个人为本位的” 。因为“墨子之徒以帝王为本位”,他对墨家的思想学说基本持否定态度。指出其不科学、不民主、反人性、反进化。

必须指出,郭沫若既是一位文化人,又是一位直接从事政治活动的活动家。在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而政治形势又变化多端的时代,他评判古人,难免受到他所在的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他的政治活动影响着他的学术研究,并使其学术研究深深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这种急于用世为政治而学术的心理,使他的学术文章时而表现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影射。他对《墨子》“尚同”的批判实际上表现了他对当时政权专制的反抗。他的墨学研究中充斥了许多政治批判的用语:诸如反对乱党、忠于主上、人民利益等等。

也由于政治斗争对学术的影响,郭沫若的墨学研究矛盾之处不少。他一方面认为墨子出身微贱,另一方面又说墨子代表“王公大人”的立场,为什么出身微贱的墨子要代表“王公大人”的立场呢?郭沫若没有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此其一。其二,郭沫若墨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为指导,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墨家思想学说是战国时代的产物,郭沫若在研究时却常常以自己所在的时代的政治斗争的需要来评判,又背离了唯物史观。这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而且,这是郭沫若墨学研究中最根本的矛盾。

其三,从儒墨对立的角度来研究墨学。在郭沫若的《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中,他就注意探究先秦各家思想的逻辑联系,特别是在天道观上的联系。他指出在天道观上,孔子是泛神论,而墨子肯定人格神,故墨子批评儒家学说。在《孔墨的批判中》,他把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作比较研究,不仅指出他们在政治立场、宗教思想、社会经济思想上的对立,而且指出了儒墨对立的思想根源。他肯定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民主性,代表人民的利益,而墨家思想具有保守性、落后性、专制性,代表王公大人的利益。 进而指出,墨子是作为孔子的反对命题而出现。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儒墨的关系,从学术方法上来讲这是一个进步,因为一方面这是把不同的思想学所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考察,从而探索思想发展的规律性。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术研究的范围。但是,郭沫若在儒墨的比较研究中有读多牵强附会之处,上文已经指出,他不是从学术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综合考察儒墨的关系,而是受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来考察儒墨的对立,这是不可取的。

【注释】

1 《后记——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十批判书》第489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2 《后记——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十批判书》第488页。

3 同上,第493页。

4 《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362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5 《墨子的思想》。《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464页。

6 《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361页。

7 《十批判书》第111-112页。

8 《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471页。

9 《墨子的思想》。《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472页。

10 同上,第472、473页。

11 《十批判书》第115-116页。

12 《十批判书》第113页。

13 《墨子的思想》。《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466页。

14 《十批判书》第112页。

15 《墨子的思想》。《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475页。

16 《孔墨的批判》。《十批判书》的123页。

17 《孔墨的批判》。《十批判书》的117、118页。

18 《墨子的思想》。《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469页。

19 《墨子的思想》。《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476页。

20 同上,第477页。

21 同上,第484页。

22 《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362页。

23 《墨子的思想》。《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477页。

24 《十批判书》第295页。

25 参见《十批判书》第299页。

26 《十批判书》第302页。

27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4页。

28 《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十批判书》第489页。

29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9页。

30 《先秦天道观之进展》。《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359页。

31 《孔墨的批判》。《十批判书》第78页。

32 《青铜时代·后记》。《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第615页

威廉希尔app  汉语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