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悲惨世界人物形象剖析

2013-01-08

《悲惨世界》中文版译者序

流亡在大西洋上的盖纳西岛,1861年6月30日,维克多鈥㈤洦鏋滐紝娉曞叞瑗夸竴浠f枃璞?紝瀹屾垚浜嗕粬鐨勯暱绡囧皬璇淬?鎮叉儴涓栫晫銆嬨? 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1793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小说中的画面描绘,远远超出了表现历史背景与叙述人物故事经历的需要,雨果有意识要为后世留下史笔,他所描绘的两大历史事件滑铁卢战役与1832 年巴黎起义,就是极为辉煌的两例。更主要的是,他要在小说里写出"本世纪"的历史之流迂回曲折、起伏跌宕的巨变,并且在全部历史景象与过程的中心,安置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即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在他看来,大革命后的半个世纪的不同阶段,下层人民的处境同样都悲惨艰难,并无变化,他以冉阿让、芳汀与珂赛特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他在小说的序里就指出了"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因此,可以说作者要绘制的就是那个时代中穷人悲惨生活的画卷。

这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就《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而言,它无疑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居于首位,即使是在19世纪文学中,也只有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可与之比美。对于它厚实的艺术容积,也许只有借助巨大的森林、辽阔的海洋这一类比喻,才能提供一个总体的概念。

《悲惨世界》问世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它在时间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千千万万人民,不断造访的一块艺术胜地,而且将永远是人类文学史中一块不朽的胜地。

《悲惨世界》中人物形象对著作中心的作用2007-02-28 12:52众所周知,《悲惨世界》是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这篇长达120万字的长篇巨著在法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饱含着政治、文学、人道主义关怀。它被誉为"人性向善的精神史诗",也是"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雨果在流放期间曾说:"法律的条文是死板的。在我们的文明里,有许多令人寒心的时刻。一个有思想的生物被迫远离社会,遭到了无可挽救的遗弃,那是何等悲惨的日子。"所以雨果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几百个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物的身份、性格、生存的环境甚至信仰都迥然不同,他们各自都是一类人的代表,是一种品质的代表,是一番际遇的代表,都是一段社会时期的缩影。比如,比安维尼主教代表慈悲,让·瓦让代表自新,芳蒂娜代表苦难,泰氏老板代表奸邪贪婪,雅韦尔代表鹰犬般的遵从,马里尤斯代表炽烈、忠诚。

雨果不惜用整章的大篇幅来抒发对上帝般的慈悲的慨叹,来揭露产生"俚语"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极端分化,来表明起义、暴乱、街垒战虽然性质不同形式不同,但终究是人民迈向共和的积极行为。

有人把《悲惨世界》定义为"爱":人性的爱,人道的爱,革命--更高意义上的爱。我个人认为如果用"慈悲"来定义的话会更贴切。慈悲是人的最高境界的情感和世界观、价值观.

威廉希尔app  汉语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