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辛弃疾词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2013-01-07

而辛弃疾在送朋友张坚到抗金前线任职的词《木兰花慢》中写道:"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在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正是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的情怀的,同时也看出他是在追寻这些英雄前辈的脚步。

往昔的英雄前辈留下的先进事迹都无不充满着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或远大志向,这直接影响了辛弃疾一生。他的一生,便是在追随这些英雄人物,并始终走在斗争的前列。从他词作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思想上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并在追忆往事的词作中可以不难看出他在实践方面也是在继承前辈和实践他自己的"拥精兵十万"、"收拾旧山河"的壮志宏图。

二、辛词中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及对时代的影响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1、表现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

他神情眷注着祖国的万里山河,痛惜山河破碎的现实,感叹"期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6,再如他在孝宗淳熙元年(1174),在健康赏心亭所作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牌匾,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两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问英雄泪?

作者登楼远眺,听见大好河山沦于敌手,而自己一腔热血、满腹经纶,却不能一展抱负,词中有郁积着慷慨不平之气。同时词作中作者借一个"江南游子"之人漂泊江南,空有宝刀,无门报国,连青葱妩媚的远山,都似含愁带恨,向人倾诉着异族统治的痛苦,表达出自己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和对生活在失地人民的同情。而词中的"遥岑远日,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更是字字忧愁、句句血泪。最后以伤时忧国作结,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切关心。

2、对友人的劝勉

辛弃疾不但自己不忘恢复中原,并时时勉励自己的朋友们努力杀敌,莫忘神州。例如,他鼓励史正志"他年幼补天西北"7,鼓励郑舜"举不要忘了,长安正在大西北",鼓励施圣与不要忘了"北有神州"8,鼓励赵介庵"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鼓励范南伯"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白州"9,他曾与朋友共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并幻想着能与朋友一起"都洗尽,髭胡膏血。"盼望着驱逐金人,使破碎的山河重归统一。

3、对投降派的鄙视和分道

辛弃疾一生坚持抗战,但始终受到主和派的压制,不得施展他的抱负。在他的词里,表现出这种愤激不平之情最沉重的莫过于《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如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五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修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片些暮春景色。前半以风雨潇潇、落红无数象征南宋国事的危殆。后半写自力留春,但春意阑珊,以无可挽留,暗示国运将更加令人忧愁。下片抒情,用陈皇后失宠而希图靠着司马相如的《长门赋》重新争得汉武帝的宠幸的传说,因与自己像陈皇后一样遭到疏远,虽想重新得宠,但被馋遭妒,终耽误佳期,一片深情,无处可诉。

威廉希尔app  汉语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