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辛弃疾词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2013-01-07

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长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领导阶层了采取重文轻武的策略,以文人治国,强干弱枝的施政方针。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经济和文化教育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如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的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用今天的视角纵观历史,发现宋朝没有哪一代出现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从而避免了唐代长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同样,正是因为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策略,以文人治国,强干弱枝的施政方针也才导致了军事和财政上的积贫积弱现象以及多民族政权并立,胡强汉弱的局面。

尤其是两宋之交,靖康之难,胡强汉弱更是体现得尤为具体,也才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3的有志之士敬仰的名句。

(二)个人的生活环境

辛弃疾,南宋高宗绍兴十年十一日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县。高祖、曾祖曾任宋为吏,祖父辛赞于靖康之乱后被迫仕金,但不忘故国,"每引儿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纩君父不共戴天之愤。"4。辛弃疾自小受祖父影响,并借两次北上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之机,"缔观形式"密查金人动静。辛赞还携带年幼的孙儿辛弃疾,登上高耸的城楼,鸟瞰险峻的河川,观察祖国的河山的壮丽,还时常分析敌我攻守形势。金国统治者在他们的统治区域里,禁止人们穿着汉服,并要剃去头发,改梳辫子,又常常抽调人们去当兵,把他们送到东北、西北境内当奴隶出卖,甚至拿他们去交换马匹。

可南宋统治者,保守江南偏安局面,不仅忘记了"徽钦之辱",并且忍心北方的子民长期在女真贵族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收复山河的大计,以被纳币称臣的投降政策所取代。他们甘心奴颜婢膝,丧尽民族气节。这些辛弃疾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疑都激发了少年辛弃疾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感情。辛弃疾后来在《美芹十论》中悲愤地说,"虏人平陵仲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帅士,此信未尝一日忘。"意思是说,敌人盘踞着我们中华大好河山,臣想洗雪耻,即使走到天涯海角,这个志向一天也没有忘记!

相传辛弃疾在环境的影响下有更名一事。他原名是坦夫,后来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他将原名"坦夫"改为"弃疾",旨在效仿霍去病5(前140-前117)。"弃疾""去病"恰有异曲同工之妙,借此寄托自己也能像大将霍去病那样奋勇杀敌,打败异族侵略,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其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所用典故也来自霍去病。

可见他的个人志向和爱国主义精神与他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三)前辈的激励

个人不是独立而存在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个人的理想和行为等都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作为生活在两宋之交的这个特定时期的辛弃疾也不例外,英雄前辈的伟人人格和爱国主义精神都直接感染着他。

《稼轩长短句》中怀古之作极多,不是怀古的作品也常常借典引出一连串的古人来。他词作中的人物上自大禹下至孙权、刘裕等都是志向高远、积极上进并且流芳百世,而这些人物对他的影响也是颇大。例如:《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词的上片写夏禹治水功绩。首两句既写功业,又写其辛劳。写其辛劳,意在揭示其获致功业之由,寓意深刻。次两句仍用对仗句式,以鱼与人之各得其所,说明夏禹治水的伟大成就。下片写对夏禹的怀念。头两句写即目所见。红日西沉,白浪东去,着以"又"、"长"两字,意在表达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即时光虽然不断流逝,禹之于今已历"悠悠万世",但禹之功绩却始终为人们所永志弗忘。

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恰是一致的。《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土"的"治"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