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文:浅析觉新的形象

2013-01-07

可命运的捉弄,他生在一个封建的旧家庭中。他从小读着"四书五经",受着谦逊有礼的家教,长辈们且用严肃正经的手段塑造着他。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高觉新,无论做什么事,潜意识里总是以这种思想为准绳。中学毕业后,他的父亲让他留在家里帮忙,他无奈地答应了,求学之梦被无情地击碎了。他父亲死后,他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自己年轻的肩上去履行长房长孙的义务,维护那个所谓的封建伦理秩序。

为了维护这传统的封建秩序,高觉新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他说:"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反抗,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因此无论什么事,只要是关系家族内部的事,他都诚心诚意地去办,以保证大家庭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兴旺。对于长辈的话,他唯命是从。他奉行的是"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以"作揖哲学"去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同情,以"不抵抗主义"去吸引长辈的注意,似乎"顺从"已成为他的本能。"婚姻大事该由父母做主",于是他放弃了心爱的表妹钱梅芬,父亲却用拈阄的方法决定他的命运,让他去跟一个陌生的少女结婚;觉民吸取他的教训,大胆地逃婚,他却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不惜求助于觉民的恋人琴表妹,要觉民也为之屈服,以不失这个家的"体面";爷爷生病,陈姨太请人捉鬼,觉慧不肯,是他苦苦相劝;还有他的心爱之子海儿,也因他不愿违背"一口不吃两家药"的结果,延误了病情而夭折......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血泪恩怨,尽管是他不愿意见到,不愿承受的,但觉新这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反抗性格的年轻人,为了维护那个"春也似冬,秋也似冬"的封建大家庭的秩序和礼教,还是一次次甘愿充当了封建势力的驯服工具。

在继承"家长"职务后,在艰难的"执政"过程中,觉新也逐渐看到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仇恨与斗争",看到了在"仁义道德"面纱下掩盖着的腐败和丑恶,看到了"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的虚伪和残酷,也看清了"这个禽兽的世界"。受过新思想影响的他也不甘心人不人鬼不鬼地生活下去,热切地渴望着从大家庭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因此,他也时常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自我谴责,悔恨痛心。他心里有着是非爱憎的界限,同情那些受侮辱受迫害的弱者,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幸福。于是,觉新也能为弟弟们的叛逆行动尽可能提供一些方便,觉慧的离家出走,觉民与琴的最终结合,淑英的离家,他都做过努力。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深明大义,知道抗战会使民族获得新生,渴望能挺起胸膛来为国赴难,为国尽忠,但他没法狠心把人伦中的情义斩断,只能在"惶惑"中偷生。

他活着却如一个没灵魂的躯壳。一方面他信服新的理论,跟两个兄弟在一起他就是一个新青年。另一方面,他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着,留给人们的是那挥之不去的懦弱、顺从和人性上的悲哀、凄苦。面对着这种矛盾与痛苦,他只好承认自己是一个懦夫,一个清醒的懦夫。

那么,他这种双重复杂的性格到底如何形成的呢?

二、觉新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

1、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以及"长房长孙"的地位造就了他在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性格特征。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演变,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家庭生活方面,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提出"孝悌"二字,作为"仁"的基础,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孟子也提出了以"明人伦"为目的教育,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而到了汉代,统治阶级为了统治思想,巩固其封建集权,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这种儒学伦理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规范的主体。这种文化,对从小读着"四书五经"长大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精神包袱,觉新就是背着这种包袱长大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