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以上帝的名义—从《红字》谈霍桑的宗教观

2013-01-05

霍桑继承了启蒙主义者的反传统的批判精神,从每个人的人性出发,用抽象的形式和象征的手法揭露了清教的阴暗面,进而探索复杂的社会问题。

三、结束语

《红字》体现了霍桑的宗教观,通过对其中各主人公在清教影响下,对待各种境遇不同态度的讨论,我们也深深的感受到霍桑思想的彷徨和矛盾。一方面,他认为有罪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属性,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类似于红字“A”的罪的符号,每个人也都需要靠上帝的信仰与相应的行为来获得救赎。人人都有罪,人性都有不完善的地方,这是有着浓厚宗教意识的霍桑心中的一个结。在其短篇小说《年轻人古德曼·布朗》[3]中,布朗发现他周围所有的人,无论是敬重的教长,还是他的亲人,都秘密的赴魔鬼的约会。《胎记》[4]中的科学家爱尔默的美貌妻子乔治安娜脸上有一块胎记象征着“凡人的不完善”,他试图去掉这块胎记,结果随着胎记的消失,乔治安娜的生命也不复存在了。无论是布朗,还是乔治安娜或是海斯特·白兰,霍桑在他们身上隐约看到了人类天生的自我完善的愿望,又总是让他们在罪恶的神秘中去探求救赎之路。霍桑对清教善的一面持有肯定的态度,但更加极力反对的是清教极端,偏执和严酷的一面。《圣经》[6]宣扬只有上帝才有权利审判一个人的灵魂,而自认为代表上帝意志的清教主义者却让海斯特·白兰在众目睽睽下接受凌辱和惩罚,在霍桑看来是极不人道的。事实上清教会是打着上帝的名义干着违背上帝仁爱宗旨和人性天理的勾当。霍桑思索人本身应有的生命状态,肯定了人在社会中应有合理欲望的追求,揭示了清教不合理的婚姻和伦理制度给人们造成的巨大伤害。连霍桑本人对自由和解放都有着强烈的要求,这也是由于霍桑家庭中阴郁、压抑的气氛有关。无论是有着圣母形象般的伟大女性——海斯特·白兰,还是始终生活在痛苦笼罩下的丁梅斯代尔或者是恶毒但被视为清教教会朋友的齐灵沃斯和漂亮的小珠儿,在他们身上都会看到追求幸福影子。

霍桑在《红字》中肯定了某些清教信条,但更多的抨击了清教的残酷的条例和律令。他认为上帝是博爱的,人人都有被救赎的可能,但更多的宣扬的是人性的张扬,赞美对幸福应有的强烈的追求。所以,就整篇作品而言,霍桑揭示清教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制还是占主要方面的。从《红字》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霍桑的宗教观是复杂的,是矛盾的,这也使得《红字》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谢辞

这篇文章的最终完成要感谢人文学院中文系马丽珠老师,她帮助我明确了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更是在百忙之中帮我修改论文,并且提出十分中肯和宝贵的意见。

感谢这四年授予我知识的老师们,是诸位老师的教诲使我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是诸位老师的真知灼见使我的写作思路清晰明了,从而较为顺利地完成了论文的撰写。

注释: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 本文所有小说引文均出自(美)霍桑《红字》.胡允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

参考文献:

[1] 付少华. 恶与善的选择——宗教对海斯特·白兰与潘金莲的人生结局的影响[J] . 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3月 第三期.

[2] (英)加德纳(Gardner.H.)著.《宗教与文学》[M]. 沈弘,江先春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

[3] [4] 陈冠商选编.《霍桑短篇小说》[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0年9月.

[5]《圣经》中英对照(和合本·新修订标准版) [J].中国基督教协会 2001年.

威廉希尔app  汉语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