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动词的优化释义模式探析

2013-01-05

Collies等人提出了分层网络模型(Collies &Quillian,1969) 和激活扩散模型(Collies & Quillian,1970)。这两个模型分别把语义概念和词汇在大脑中的存储视为“节点(nodes)”,强调节点之间的连接及其连接而构成的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激活及抑制。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释义模式才能满足词典使用者的需要一直都是词典编者的追求目标。如果在释义中引入符合读者群的认知语义结构无疑为词典释义增添了新的活力。能让读者满意的释义模式也必然要吸收分层网络、激话扩散网络等语义网络模式的精髓。

1)分层网络

分层网络模型是Collies&Quillian(1969)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型提出的一个语义记忆和表征模型。这个模型中的基木单元是概念,表示为“节点(nodes)”。每个概念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覆盖性最强的概念处于模型的顶部,同等级别的概念处于该网络的同一层面上,在模型的底部则为具体的下层的概念。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有节点连接起来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分层网络。例如打听、咨询、请求等都是一个分层网络模型中的节点,各节点具有不同的特征。“问”的概括性最强,因此位于模型的顶部;居中的是基本层范畴,如询问,模型的底部则为打听、咨询、请求等一些更为具体的概念。

分层网络模型具有如下特点:一、分层和连接是分层网络模型中的重要因素。上层与下层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包括”来表示。如“问”包括“询问”,“询问”又包括“打听”、“咨询”。同样,下层的概念可以用“是”表示与上层概念之间的关系。如“询问”是“问”,“打听”是“询问”。

2)激活扩散网络

激活扩散模型是Collius和Quillian(1970)提出的另一个语义表征的网络模型。据鲁川(2000)对“移动”一词的研究,其下又可分为冲刺型、离开型、跨越型、行走型、奔流型5种类型。(1)一旦“移动”一词被激活,就会刺激传递给“冲”、“闯”、“进发”,这类冲刺型动词又必然激发“目的地”。(2)如果“离、退、撤”这类离开型动词被激活,又必然激发“出发地”。(3)如果“渡、穿、翻越”这类跨越型动词被激活,其中必然激发“经过点”。(4)如果“跑、爬、游、飞”这类行走型动词被激活,又必然激发“方式”、“方向”。(5)如果“流、滴、扩散”这类冲刺型动词被激活,又必然激发特定的“主体”、“方式”和“方向”。对“移动”网络中的5个次范畴还可以继续切分,“移动”网络具有认知上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张晓东(2003)指出:首先,激活扩散网络模型的复杂性和可扩展性。节点之间通过相互连接组成了复杂的网络。在此模型中,概念还可以作进一步扩展和引申。同分层网络模型相比,该模型放弃了概念的层次性和特征,而以语义的相似性将词汇连接起来。在此模型中,每个概念都是一个节点。其次,因为节点之间的连接是通过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程度建立的,所以节点之间连接更具合理性。最后,激活扩散模型比相对分层网络模型更有灵活性。桂诗春(2000)认为激活扩散模型的灵活性能够解释各种词汇和概念研究中的试验效果;能够解释提取概念和它们的特征的多重路径。

这两个模型对语义及语义表征的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词汇处理的大脑机制。不同的是激话扩散网络没有分层网络那样层次分明,而更像连接主义的认知模型。它不仅能像分层网络那样对上下义的种属关系做出反应,而且更像是一种语义上的联想。

四、结束语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词典学必然将吸收更多的先进的语言学理论成果,释义的研究是近年来词典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从动词释义中动词语义网络的运用来看动词释义则是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动词释义在释义中的重要地位的研究分析,指出了动词语义网络运用对动词释义的影响意义,拓展了释义研究的范围,丰富了释义研究的层面,也为今后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随着动词语义网络研究的深入,动词释义中动词语义网络的运用也会越来越完善,动词释义也会更加科学化。英国学者谢凯里特齐(A.Shaikeritch)认为语义上有联系的词应该在上下文中共同出现。既然语形结构是以语音为手段将语义结构投射在表层上形成的,我们也可进一步探究处于同一语义场中的意义关联的动词是否能表现出形式上对应的相关;反之,通过形式的标准,是否可以探究出动词的语义序列。另外动词义征分析和语义分布特征也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