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语用原则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2013-01-04

二、礼貌原则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讲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它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它们驱在一起,经过几番聚散,最后它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样,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了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凡违反礼貌者便要受警告——请保持相当距离。叔本华的这一寓言,明确指出了人类相处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人际间要有适当的距离,而这一距离的具体实现方式就是人类特定的一套礼貌。礼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又是促进社会文明的保障。礼貌用语存在于任何民族的语言中,人们可以用不同言语手段显示自己的文明礼貌。

中国是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几千年的内外交往中,形成了系统的礼文化。但把礼貌视为言语交际中的一条原则,还是英国学者利奇提出来的,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问题。礼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补充二者在言语交际中交替发挥作用。利奇认为人们在会话交际中有时出于礼貌,往往要拐弯抹角,才能使交际得以成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礼貌原则包括六大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归纳起来共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少损人利己、少贬人扬己、多赞同他人,即在言语形式上采取赞美对方和自谦的手段,从而取悦对方。而委婉语的基本特征就是用令人愉快、礼貌的字眼代替听起来不愉快、不礼貌的表达,使对方感到你和善不强迫他人,不使人无台阶可下。如政府的公告和出版物中常使用的委婉语,将“救济”说成“送温暖”,“涨价”说成“调价”,“单位里的多余人员”说成“闲富人员”,“做坏的准备”说成“做两手准备”,等等。

言语交际中谦敬称呼语的使用,也是遵循礼貌原则的。称呼语的格调有雅俗、高低之分不仅反映人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而且反映与对方的态度及其亲疏关系。不同的称呼语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在交际开始时,只有使用高格调的称呼,才会使交际对象产生同你交往的欲望。敬称是尊人,谦称是抑己。敬称是对受话者表示一种尊重和恭敬的态度。如称尊长、德高望重的人为“先生、X老、您老、女士”,称国外地位高的政府官员为“阁下”等。谦称是为表示对受话者的尊重的自谦。如表示辈分比别人低,用“晚辈”;向别人询问,用“拜问、请问、借问”等。

在社交场合,任何人都不愿失去面子。英国人布朗和列文森早期把“面子”看成是人的基本需求,在交往中要经常顾及“面子”。因此,人们倾向于用好听的字眼,甚至不惜违反会话合作原则以掩饰真相,正是为了保住对方的“面子”。礼貌原则要求尽量使别人多受益,交际过程中人们尽量把不好听的话说得好听一点,把无法直接表达的意思表达得间接、委婉一点。委婉语正是通过婉转表达在听者身上产生愉快的效果,让听者受益,达到礼貌的目的。我们可把使用委婉语达到礼貌的目的看成是下列过程,更一目了然:说话者的委婉表达使听者产生愉快的心情,保住了听者的面子,实践了礼貌原则。

三、道德原则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来调节和处理人类行为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在言语交际中,道德属于社会文化语境的内容,是道德作为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对于言语行为的规范,进而形成言语道德准则和规范。言语道德准则和规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指导和评价公众言语行为善恶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它们是人们在言语道德观念影响和控制之下,在长期的言语交际实践过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系列原则和各种言语交际领域中的具体规范。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遵从这些道德准则和规范,就会提高言语行为的可接受性和交际效率,就会得到社会的鼓励;而一旦违背了这些道德准则和规范,就会导致话语失误,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并被社会所否定。中共中央2001年9月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是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在不同的社会层面体现为公共道德原则、职业道德原则、伦理道德原则。公共道德作为言语交际的准则,在言语实践中有利于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