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有关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2013-01-04

2.有些字形的演变反映了相关事物的发展。文字是用书面符号的形式来记录语言的,它的产生显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高度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这种符号系统一旦建立,就具有一定的稳固性。比如“桥”字,我们从它的构形可以推测出古代的桥是用木头做成的,《说文解字》:“桥,水梁也。”段玉裁注:“凡独木日杠,骈木日桥。”后来石头砌的、砖砌的、钢筋水泥建造的甚至玻璃钢纤等现代化的材料建造,不管怎么变化 ,能够起到沟通作用的建筑物都成为桥,这个本质的东西始终没变,所以“桥”的字形也没有改变。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样的事实 ,也有一些字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产生 了相应 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字形的改变当中了解先民的生活变化,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发展。如“袜”字,《说文》作“鹱”。《说文 ·韦部》“裁,足衣也。”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之袜,大抵以皮为之。”因为“韦”和“革”都是兽皮,所以“裁”又作“蠛”。后来用布帛作袜,就有了从衣的“被”,简化为“袜”。从“袜”的字形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袜子是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过程。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历史的原因所在了,学习了解一点汉字的相关知识无疑对于我们的后代还是很有好处的。

3.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反映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马是最重要的代脚力,所以不同毛色不同性别不同特点的马都有自己的专门称呼和用字,如膝以上为白色的马叫做“弄”,黑白杂毛的马叫做“ ”,毛色黄白相杂的马叫做“胚”,赤色马叫做“辟”;牡马叫做“粗”,牝马叫“群”;劣马叫做“骀”良马叫做“弱”“骁”;少壮之马叫做“驹”,千里马叫做“羁”,三岁或四岁的马叫做“蜃兆”,高大的马叫“睐”,马高六尺为“聒”。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马的作用几乎完全被现代的各式交通工具给取代了,现在再学这些字很显然人们已经不知所云,也完全没有必要了解这么多的专用字,所以这里很多从马的字都变成了不再流通的死字 了。而近百年来 ,汉语从西方语 言中吸收了不少音译词 ,汉字也相应地增加了一些新字,比如为了记写“咖啡、啤酒、喹啉”和重量单位“吨”,就造了“咖、啡、啤、喹、啉、吨”等从口旁的字。很显然,从“马”的字多的时代应该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时代,是以马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的时代,而像“氧、氢、氮、氯、氦”等从“气”的字逐渐增多,说明了这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这些信息都可以从文字的构成略见一斑。

我们分析汉字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掘汉字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汉民族思维和语言发展的历史,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认识汉字,了解汉民族文化。如果在汉字教学中能够通过探讨汉字文化蕴涵 ,形象直观的把所教授的汉字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从另一层次认识汉字形体和汉字的意义,更深刻地把握汉字的规律和特点,使学生形成有机的汉字知识结构体系。运用这种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 ,一方面提高了汉字学习的效率 ,一方面又能够凸显汉字的文化传承性,这当然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心愿。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样的现实。汉字产生至今,形体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现代汉字演变成为与整字读音 、意义都没有关 系的记号 ,这使得汉字的理据性大大降低。据有关调查资料,在常用汉字当中 ,带有记号字有 75.67%。许多形声字的意符只能表示宽泛、笼统的概念,甚至有的意符失去了表意性,纯粹成为一个记号。如“笨”,本来是一个形声字,从“竹”“本”声,意为“竹子里面的薄膜”,但是随着语言发展,“笨”已专指愚笨的意思,所以意符 “竹”失去了表意作用,在“笨”字中已经成为记号。如果看不到文字本身的发展,而一味地强调汉字的形体与文化传承的 系又会矫枉过正,汉字的难识、难写,妨碍教育和科学的发展是不能否认的事实。许多语言文字学家提出要全面的科学的看待汉字 ,既要看到汉字的优点也要看到汉字的缺点 ,从实际出发探讨汉字的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 ,从而把汉字研究引上了科学的道路,也使我们对汉字的认识有了一个 比较全面而符合客观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