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考场作文与恰当修辞

2012-12-29

修辞不光涉及到语言文字,还涉及到思维,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示”,这是对比喻最高的估量和评价,恰如其分。钱钟书谈到比喻时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料,比喻就愈新颖。……相比的事物间距离愈大,比喻的效果就愈新奇创辟。”这实质上已经揭示了比喻的思维学意义。分得愈开,则比喻的效果愈好,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钱先生的比喻就具有这样神奇的效果,他刻画人物时,常常异想天开,如:“她(唐小姐)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这里作者把女人的大眼睛比作政治家的大话,不仅新奇别致,而且捎带讽刺意味,对说大话的政治家进行了挖苦,可以说体现了钱先生的智慧。

很多考生也善于运用修辞来刻画人物,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只拉磨的驴。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像一个只要有饭吃就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家中唯一的劳力。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一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

哥真是捡来的吗?……”

——2003年湖北满分作文《哥,是捡来的吗?》

作者在这里连用生活中任劳任怨的“牛、马、驴”来作比,不仅贴近生活,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气息,而且十分准确地刻画出了“哥哥”的任劳任怨的精神,很有感染力。可以说,比喻在这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运用修辞还可以美化文辞,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增强文章的文学性,使文章变得美不胜收这一点我们平时讲得比较多,这里就略去不说了,我们自己注意练习就可以了。

满分作文例说:

他们

上海考生

●得分要领

△凝练的结构,清晰的思路△深刻而内敛的讲述△广博的知识,生动的修辞

卢梭曾言,这世间有两种人,一为忙忙碌碌、为生计、为功名操劳不休之人,而另一种,则以一双冷眼静观世人的来回奔走,这种人,便是思想者。这两种人,前一种是“我们”,平凡地生活于世间而后一种则是“他们”,超脱于物质世界而高居精神的圣殿之上。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他们,便能与一个崭新的世界相逢。斗升之米,爵禄王侯,非我所求,唯有信念,唯有精神,才是他们的终极理想。康德仰观星空,俯察内心之道德律;帕斯卡尔终身以“真理的信徒”自称;海德格尔隐于山林之中,探寻“存在”这一哲学的终极命题。独居的孤寂、生活的困窘在深邃的思想面前,失去了它那张牙舞爪的震慑力。黄金的闪亮,皇冠的灿烂,也消退了那慑人心魄的诱惑力。在这一方天地里,流转的只有思想。山岳可以被时间冲走棱角,金字塔也终会化作土灰,唯有这一方思想者的天地,将与三光共荣,与日月同光,成为不朽的永恒。

再将目光转回到我们身上吧。倏然发现,那些扰人宁静的事、那些翻腾作浪的欲望,是多么的渺小与琐碎,曾一再被它们困扰着的我们,又是多么可笑!

目光的转换,改变了我们的理想。先前那世俗的草芥之求被弃掷一旁,在他们的世界里,我们明了何谓更高远的追求,那便是对精神的孜孜探求。伊壁鸩鲁曾言,这世间的至美,便是“静态美”——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精神的美丽。寻找这美丽的路途何其遥远,幸而有他们做我们的牵引与向导。他们那如长河倒影、深潭照物般深刻的思想,如暗黑天穹的一道亮光,照亮了我们长长的征程。孟子言,万物于我有备矣。原来是要从我们心中寻求精神之美的源泉啊!鲁迅亦曾说过,其内心愈强,则其亦愈邃。他便是教我们涵养自己内心的力量,而欲增强内心之力,则须博览百家之言、诸子之说。

望向他们之前的我们,仿佛是《逍遥游》中的蝈与学鸠,盘桓在梧桐树那三丈的天地里,如井底之蛙般志得意满。在我们把视线转向他们之后,当我们深入到他们的世界之中,刹那间天地开阔。鹏乌之逍遥,尚有待于六月之息的助推。我们好比那羽翼渐丰却停于陆上的大鹏,他们便是那六月之息。唯有那股思想之大风呼啸而来,我们才能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直抵达他们那建筑于天际的精神圣殿,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

●深度点评

这是2008年上海卷的一篇优秀作文。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在对比中展开思路,作者以卢梭的妙语自然地引人论述,分出“他们”和“我们”,之后用“他们”来观照“我们”,逼得“我们”反躬自醒,既扣题,又贴切;第二,用恰当的修辞语句化解那些枯燥的哲学命题,使哲学的讲述生动而有趣,并且富有文采,读来满口生香;第三,用深邃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审视的眼光看待“我们”,目光虽然不同,但都是比较深刻的,都闪烁着智性的光芒。

 

威廉希尔app  汉语学论文栏目